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環境

氣候變化的成本:行動與不行動

  • 18 十月 2021 (5 分鐘閱讀)

要點

  • 目前全球達成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零的共識,需要大量投資
  • 投資支出非但不是成本,反而會促進經濟活動。成本將反映與減少排放相關的生產成本上升、稅項和規章制度
  • 多個超國家機構估計,在採取緩解氣候變化的行動後,2050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介乎+2.5%至-2%;而未緩和氣候變化造成的成本,預料到2100年將佔全球GDP的3%至30%。因此,最保守的全球暖化成本高於最悲觀的緩解成本
  • 近期成本和久遠之後的收益令兩者的比較變得複雜。使用較低的折現率可增加干預的理由,似無不妥
  • 不同地域亦會出現差異,令全球成本比較與各國和各地區的個別評估相異

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成本

11月,英國將主辦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該會議旨在應對氣候變化,主辦單位稱之為「世界將失控的氣候變化控制住的最後良機」。 今年採取行動的迫切性有所增加。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其最新的物理科學報告1 ,結論首次明確指出「人類影響導致氣候變暖的速度是至少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而且升溫幅度「很有可能」會在未來20年內超過COP21(於2015年舉行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設定的1.5度限制。

國際社會已開始覺悟,今年美國和中國都承諾將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期限分別為2050年和2060年),與其他大多已作出類似承諾的大型經濟體並肩作戰。全球領袖當前追求的目標似乎一致,都是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防止世界氣候發生重大變化。

然而,在未來幾十年內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零的承諾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全球經濟需徹底重整,包括地球上幾乎每一個家庭、辦公大樓、工廠、鄉鎮、城市和國家都可能要改變。其難度之大令人咋舌,成本可能相當高。

在本文中,我們將評估避免氣候變化的預計成本;解構支出預算計劃,評估哪些個別因素將對經濟造成損失、哪些會帶來收益;以及把前兩項與容許氣候變化持續不減緩所造成的預計成本作比較。一個簡單比較顯示,即使未考慮非線性和無法量化的生物多樣性喪失風險,避免氣候變化的成本亦將遠遠低於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然而,我們亦要提醒,考慮到折現率必須與一段時間後的差距掛鈎,簡單的比較解釋不了已產生成本與預期收益的巨大時間差。

我們還稍微考慮了區域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面臨不同的氣候變化緩解和變化凈成本,這令判定誰應承擔主要緩解成本的難度上升,而且亦將影響未來幾十年的長期增長、影響和移民問題。

轉型變革的成本

隨着主要國家承諾實現日益嚴格的排放目標,這類轉型的成本估計已出現。我們在一系列的評論2 3 4 中審視了大型經濟體實施此類政策的進展,投資預算計劃亦包括在內。普林斯頓大學估計,美國在2030年前需要投資2.5萬億美元(佔GDP的11%),才能實現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這是美國政府當前支出計劃的一個主要部分,該計劃將於本月在國會獲得通過。歐盟委員會估算的未來10年投資額更高,達到3.5萬億歐元(佔GDP的25%),成本將由公私營界別共同承擔。最後,清華大學估計,中國到206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計劃將在40年內耗資人民幣138萬億元(折合約21.6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22%),直線成本是每10年GDP的30%(圖1)。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經合組織)5 從更宏觀的角度而非按照單個地區作出結論,如要實現其所稱的「決定性轉型」,未來15年總共需要斥資95萬億美元。

圖1:按地區劃分的投資估值

Image

 

資料來源:歐盟委員會、普林斯頓大學、清華大學和安盛投資管理研究,2021年9月27日

需要長期進行的投資有更廣泛的估算。摩根士丹利6 估計,5大關鍵行業──可再生能源、電動車、氫氣、碳捕集與封存以及生物燃料的轉型需要50萬億美元投資。瑞銀7 估計,從現在到2050年,單是能源系統的轉型就需要120萬億至160萬億美元的投資。超國家機構的報告亦表示了同樣的投資金額範圍。央行綠色金融網絡(NGFS)8 估計,按照現行政策,能源業轉型所需的投資可能超過60萬億美元,但在實現淨零的情景下則較接近於70萬億美元(圖2)。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9 估計,到2030年,能源投資將達到130萬億美元。

圖2:NGFS累計能源投資展望

Image

資料來源:NGFS,2021年9月

投資不是成本

已確定的是投資計劃的估算,而它並不是成本。投資將推動經濟活動,直接提振需求。大部分初始投資都有望得到公共支出的資助。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探討過政府支出的正面作用,儘管他承認「建造房屋等類似項目更明智」,但政府將裝滿鈔票的瓶子埋入地下,讓私營企業挖出來有其好處10 。在某些情況下,政府支出行為本身就能促進經濟活動。這是歐盟「下一代」財政計劃的核心內容,該計劃提供必要的潔淨基建投資,充當同樣必要的財政刺激。

除了直接促進所投資的活動外,還可能有額外的效益:

降低成本。近幾十年來,在眾多國家的政府補貼推動下,太陽能電池板投資使成本大幅下降。自2010年以來,美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平均價格下降了82%,相當於每千瓦時( kWh)0.068美元,而煤炭的價格為每千瓦時0.32美元,太陽能和陸上風能目前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11 。未來對其他技術的投資可望降低其他轉型成本的費用,包括碳捕集與封存、電動車或未來的燃料電池技術。

生產力提升。對新技術的投資亦將提高效率、生產力及潛在的經濟增長。綜觀而言,增加研發支出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額外好處。

圖3:經合組織計劃對GDP影響的分析

Image

 

資料來源:經合組織、安盛投資管理研究,2017年

解決投資不足、正面外部效應。基建是一種公共物品,因此在市場經濟中往往供應不足(按照社會最適標準)。即使在世界上最富裕的經濟體,也有許多基建投資不足的例子。增加對關鍵基建的投資可帶來額外的正面外部效應(positive externalities),例如提高電網的復原力。

健康效益。一個正面外部效應的特例很可能出現在健康效益方面。減少燃煤發電和決定性的電動車(EV)轉型將減少懸浮粒子的排放,懸浮粒子是惡劣空氣質素的源頭之一,造成無數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哮喘。健康問題減少將降低未來的醫療保健成本,進而降低初始投資的淨成本。

若干機構評估了經濟增長受到的整體影響,當中對上述投資與成本之間的區別有明確界定。圖3顯示了經合組織「決定性轉型」情景對GDP影響的分析。經合組織認為,在此情景下,GDP將提高2.5%(與失控的氣候變化比較時則提高4.6%)。報告估計,脫碳淨投資將為GDP帶來1.4%的正增長(整體增長源於結構改革帶動GDP增長3.1%的假設)。圖4闡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基準情景的類似分析,它認為到2050年,基建投資將使GDP提高2%。

圖4:經合組織計劃對GDP影響的分析

Image

資料來源:IMF,2020年10月

將溫室氣體排放的外部效應內生化

綜上所述,避免氣候變化的成本不應根據其所需的總支出來考慮,而應根據溫室氣體減排成本增加所造成的產值損失來考慮,包括:與溫室氣體排放外部效應內生化相關的生產成本上升、為支付公共開支加徵稅項、監管負擔加劇、將投資從其他潛在回報更優厚的情景中轉移出去的機會成本,以及擱淺資產的風險。

概括來說,氣候變化緩解政策試圖減少生產方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辦法是將生產成本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計入與其應用相關的負面外部效應。綠色稅是達到該成效的直接方法。我們可以考慮提高汽油稅,這是世界上大多數政府用來抑制耗油量的手段。然而,耗油量下降令經濟活動減少,因而產生成本。

圖5: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碳價的演變

Image

資料來源:路孚特(Refinitiv)、安盛投資管理研究,2021年8月

許多與此類徵稅相等的方法已獲實際採用。在最近的研究12 中,我們詳述了在關鍵行業面對嚴格產出限制的背景下,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如何設定碳排放許可的市場價格。圖5顯示,在最初的早期問題過去後,近年來碳價急劇上升,說明那些行業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中國剛推出了自己的ETS體系

圖6:碳價預測

Image

資料來源:NGFS,2021年6月

儘管歐盟的碳排放成本已在過去幾年間增長了5倍,但預測指未來碳排放的成本增幅還要更高。圖6顯示了不同情景下的NGFS碳價展望。

然而,若試圖透過引入市場力量限制排放不果,則可能採取替代措施。直接徵稅、阻止碳洩漏到高排放地區的碳邊境關稅及監管都可能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武器之一。此外,為資助公共支出計劃和擱淺資產而加徵額外稅項,將加重避免氣候變化的成本。我們認為投資不是衡量避免氣候變化成本的指標,與加徵稅項和加強監管限制相關的產值損失才是。

避免氣候變化的淨成本估算

對綜合效應(投資支出增加的正面貢獻跟生產成本、稅項和監管增加造成的產值損失相抵)的評估充滿着未知數,試圖進行評估的機構提供了多種不同的估值。我們引用了經合組織的評估──到2050年,「決定性轉型」可帶動全球GDP增長2.5%。其他機構對變革的凈影響則不那麼樂觀。IMF估計,若將氣溫升幅限制在1.5度,到2050年全球GDP將下降1%。

NGFS考慮了不同的情景,並估計到2050年和2100年,符合淨零排放的情景可能會使全球GDP減少2%左右。然而,NGFS還估計,在稍晚開始行動的「延遲轉型」情景中,轉型成本可能會顯著提高,到2050年GDP將減少約5%,到2100年減幅降至2.5%上下。

圖7:碳價預測

Image

資料來源:NGFS,2021年6月

未緩和氣候變化的成本

真正重要的是跟未緩和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成本作比較,而不是跟當前氣候狀況的未來推斷作比較。就此,圖7開始納入僅採用現行政策的假設,對產值損失進行評估。在此情景中,NGFS估計產值損失將於2050年佔全球GDP的5%左右,與「延遲轉型」情景相約;但現在,損失與物理損失有關,而不是與轉型損失有關。2100年,產值損失將躍升至13%。我們還應記住,從該角度來看,「現行政策」情景可能結果不佳,但它並非最壞的情況。

全球達成一致意見令人鼓舞,惟政策很容易從此時開始惡化。在共和黨總統當選之後,美國兩度退出國際氣候政策協定,未有批准《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隨着總統拜登的支持度下滑,而且至今為止沒有任何繼任總統能推翻獲通過的政策,美國避免氣候變化的承諾在未來幾十年內得不到保證;其他國家亦一樣。因此,我們考慮了與未緩和氣候變化相關的成本。

同樣,一些機構根據氣候變化未受干擾的情景估算產值損失。NGFS估計,到2050年,損失佔全球GDP的比例將超過6%。經合組織估計,到2100年,總損失將佔GDP的10%-12%。IMF引用了兩種不同的模型(圖8),第一種認為到2100年,基準產值損失將佔GDP的7.5%(信心範圍為3%-10%);而第二種預計為25%(範圍為15%-30%)。

圖8:氣候變化的預計影響

Image

資料來源:IMF,2020年10月

正如IMF提供的範圍所示,此類估計難免充滿未知數,但是還有其他因素可考慮。理論上,大多數模型只考慮基準評估中的線性模型,僅納入「臨界點」的風險。臨界點是反饋循環的起點,可提供非線性調整,常見於複雜的系統。這種非線性可能會使氣候變化的成本急劇上升。

綜觀而言,未緩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額外的成本,當中有許多是無法在經濟模型中考慮的。其中一種反映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事項難以歸結出經濟價值,另一種包括更廣泛但無法預料的健康影響,例如,就像我們認為減少排放污染對哮喘有好處一樣,除了生產力變化之外,還可能產生與氣候變暖相關的健康影響。最後,未緩和氣候變化亦必然會導致人口大規模遷移,人群從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水災、農產量减少)的地區遷移到受影響較小的地區。這些重大變動可能會造成難以建模的額外經濟影響。

圖9:IPCC對5種說明情景的估計

Image

資料來源:IPCC,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2021年8月

因此,我們還考慮了更廣泛的預測成本評估。圖9摘自IPCC最新的物理科學評估。它顯示了IPCC對5種說明情景的評估,其中兩個情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屬於低及極低,到2050年排放量將降至淨零(SSP1);一個情景的排放量屬於中等,在2050年之前都處於當前水平上下(SSP2);還有兩個情景的排放量屬於高及極高,到2100年或2050年排放量將增加一倍(SSP3和SSP5)。它為每個情景提供升溫估值。

圖10:溫度上升的未知影響

Image

資料來源:NGFS、IPCC,2021年9月

圖10取自NGFS的最新報告,它概括了不同學術文獻對GDP損失和全球升溫關係的估計。我們添加了預計最佳擬合線(綠色虛線)及IPCC的溫度最佳估計值,後者乃根據三個到2050年沒達到凈零排放的情景得出。這個對氣候變化潛在影響範圍的描述雖然粗略,但已足以說明。不過,我們要再次提醒,這是一種線性方法,因此可能仍然低估了風險。

說明時間差異......

簡單比較一下未緩和氣候變化情景下的預計產值損失,即使是比較樂觀的情景,與NGFS淨零情景的2%預計損失相比,其損失亦顯得很大。然而,圖11闡明了將緩和氣候變化的成本和收益作比較的主要挑戰[CZ1] :為了避免氣候變化,需要以大量的前期投資和成本換取主要在未來長時間積累的收益。這並不是說我們因為這些久遠之後的事件不會影響到我們而漠不關心,而是未來的資金流應「折現」,以反映本可採取替代行動的機會成本。

圖11:緩解氣候變化的長期GDP收益

Image

資料來源:IMF,2021年10月

就氣候變化而言,科技進步是衡量干預時機的一個非常具體的原因。我們等待的時間愈長,就愈有可能出現一些新技術,將與防止氣候變化相關的成本大大降低,從而減少轉型成本。在當前的背景下,這可能包括開發出有成效且低廉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因此,評估干預的凈收益至關重要,其中包括評估恰當的折現因子。

以下這場爭論於2006年曝光。斯特恩(Lord Nicholas Stern)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具標誌性意義的研究13 , 該研究使用各種估計技術,並得出以下結論:「在早期採取有力行動的收益遠遠大於不採取行動的經濟成本」。這個結論引起爭議,不久後便遭到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論文發表者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的反駁14 ,他的結論是斯特恩的報告「極其取決於社會折現率趨近於零的假設」。

圖12:溫度上升的未知影響

Image

資料來源:路孚特、安盛投資管理研究,2021年9月

諾德豪斯使用與當時長期市場利率一致的折現率,證明斯特恩的採取行動結論不成立──折現成本超過了收益(圖12)。自此,市場利率大幅下降,英國30年期國債目前的交易利率為1.22%,低於斯特恩在其報告中使用的1.4%平均利率。現今的低市場利率提高了避免氣候變化的未來淨收益,並增加了採取行動的理由。此外,如今的低收益率讓政府和私人投資者有機會以相對有利的利率為緩解氣候變化所需的大量投資提供資金,例如歐盟就正在這樣做。然而,當前市場利率從那時開始下降,躲開了那場爭論的細節問題。

斯特恩遵循了公共經濟學領域判定折現率的標準方法。他使用多種折現率,方法以調整社會福利等值15 為基礎,而不是基於在短期基建或財務規劃中更為普遍的財務等價。

此外,折現率的應用還受到不確定性作用的進一步影響。面對不確定性,有證據顯示16 在較長時間內,確定性等值利率將趨向較低的折現率情景,說明應採用較低的折現率評估充滿未知數的遙遠未來17 ,這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格外合宜。

......和區域差異

評估避免氣候變化成本的另一個複雜因素是,這些成本在不同的經濟體、地區和地域會有所不同。至今為止,我們的探討集中於預計綜合影響,但大家應清楚知道,不同地區或多或少都會因減緩氣候變化而蒙受產值損失,並或多或少地受到氣候變化本身的影響。

緩解成本對快速增長中的經濟體影響更大,因為這些經濟體被迫放棄較低廉的能源來源來推動相關發展——印度和中國看起來就是這種情況。產油經濟體承受的緩解成本也將相對增加。此外,沒有大量可再生能源初始儲備的經濟體將面臨更大的轉型成本。圖13闡述了不同國家和國家集團各別的緩解成本估計。一如所料,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和俄羅斯明顯損失最大,反映出石油生產對這些經濟體的重要性。其他國家的前景大致相同,值得指出的是,歐洲區將成為凈受益者,某程度上反映其可再生能源儲備至今一直領先。

圖13:不同地區的轉型成本差異

Image

資料來源:IMF,2020年10月

相比之下,各經濟體和地區因未緩和氣候變化而付出的成本亦不一樣。預計位於炎熱及低窪地區的國家將受到最嚴重的影響。反之,一些國家可能會獲得一定的好處,例如俄羅斯和加拿大,這兩個國家目前有大片土地覆蓋着北極苔原,或可受惠於新建的運輸通道。

在評估採取行動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或不採取行動的成本時,可能會有巨大的區域差異和差距(包括額外的不確定性)需要考慮。在確定避免氣候不斷顯著變化的全球對策、協商如何分擔相關成本時,這些差異可能會發揮重要作用。歐盟提出實施碳邊界關稅,以保護歐盟產業不受低碳價進口貨物的影響,而對其他經濟體則強制執行其碳定價價值,這預示了地區間差異的前景以及處理這些差異的方式。

概括而言,未來氣候變化的程度及其對國際經濟體和地區的不同影響,也將決定這些地區未來的繁榮度,從而影響移民情況。今後幾十年,由氣候所致的大規模遷徙將帶來更多的經濟和政治不確定性。

結論

評估避免氣候變化的成本是一個充滿未知數的過程。每個地區、每10年和各行業所需的支出預算範圍很廣,目的是改變資本儲備的用途,從而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現時,世界上大多數大型經濟體都已經將淨零排放設為目標。我們認為,避免氣候繼續顯著變化的成本並不是由相關投資計劃的總額決定,而是由生產成本上升導致的累計產值損失決定。成本源自將溫室氣體排放的外部效應內生化、為資助該領域的公共投資而加徵稅項,還有加強監管和擱淺資產的成本。一些超國家機構對該成本作出估算,包括NGFS,它預計為了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現在所需採取的行動將使全球GDP到2050年和2100年都下降2%。

相比之下,失控氣候變化造成的產值損失可能遠遠較高。各機構提供了不同的預測,到2100年產值損失佔全球GDP的比例介乎3%-30%不等。一個簡單比較顯示,緩解氣候變化的成本可能遠遠低於未減緩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成本。

當我們考慮成本和收益隨時間變化的差異時,這一點似乎沒有改變。此乃當前的低長期利率及恰當社會福利等值折現率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在充滿未知數的背景下。我們還提醒,這些綜合成本評估不計入國家/地區和地域差異。不同經濟體的成本和收益各異,這有可能影響阻止氣候變化的協商和合作。

最後,我們提醒評估未計入更廣泛的成本和風險。大多數模型都不認為GDP相對於溫度上升的衰退是非線性的。它們還涵蓋難以就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事項提供經濟價值評估的因素,並計入氣候變化對健康和醫療成本的預計影響。我們亦認為,未減緩的氣候變化還會導致大規模人口遷徙,進一步增加難以預料的經濟成本。

  • 44CK56ys5YWt5qyh6KmV5Lyw5aCx5ZGK44CL77yMSVBDQ++8jOesrOS4gOW3peS9nOe1hOe3qOijve+8jDIwMjHlubQgWzJdIFBhZ2UsIEQu77yM44CISG93IGNhbiBQcmVzaWRlbnQgQmlkZW4gdGFja2xlIENsaW1hdGUgQ2hhbmdlP+OAie+8jOWuieebm+aKleizh+euoeeQhu+8jDIwMjHlubQx5pyI
  • UGFnZSwgRC7vvIzjgIhIb3cgY2FuIFByZXNpZGVudCBCaWRlbiB0YWNrbGUgQ2xpbWF0ZSBDaGFuZ2U/44CJ77yM5a6J55ub5oqV6LOH566h55CG77yMMjAyMeW5tDHmnIg=
  • 5rKI5puJ55Gp44CB5aea6YGg77yM44CK5Lit5ZyL77ya6K6T57aT5r+f6ISr56Kz44CL77yM5a6J55ub5oqV6LOH566h55CG56CU56m277yMMjAyMeW5tDTmnIg=
  • TWVudXQsIEEu77yM44CIRXVyb3Bl4oCZcyBwYXRoIHRvIG5ldCB6ZXJv44CJ77yM5a6J55ub5oqV6LOH566h55CG56CU56m277yMMjAyMeW5tDXmnIg=
  • 44CK5oqV6LOH5pa85rCj5YCZ77yM5oqV6LOH5pa85aKe6ZW344CL77yM57aT5ZCI57WE57mU77yMMjAxN+W5tA==
  • 44CKRGVjYXJib25pc2F0aW9uOlRoZSBSYWNlIHRvIE5ldCBaZXJv44CL77yMMjAxOeW5tDEw5pyI
  • 44CIRW5lcmd5IFRyYW5zaXRpb246SG93IHdpbGwgJDE0MHRuIG9mIGludmVzdG1lbnQgYmUgYWxsb2NhdGVkIGFjcm9zcyB0aGUgZW5lcmd5IHN1cHBseSBjaGFpbj/jgInvvIznkZ7pioDvvIwyMDIx5bm0M+aciA==
  • 44CKTkdGUyBDbGltYXRlIFNjZW5hcmlvcyBmb3IgQ2VudHJhbCBCYW5rcyBhbmQgU3VwZXJ2aXNvcnPjgIvvvIzlpK7ooYzntqDoibLph5Hono3ntrLntaHvvIwyMDIx5bm0NuaciA==
  • 44CK5YWo55CD5Y+v5YaN55Sf6IO95rqQ5bGV5pyb44CL77yMSVJFTkHvvIwyMDIw5bm0NeaciA==
  • 5Yex5oGp5pav77yM44CK5bCx5qWt44CB5Yip5oGv5ZKM6LKo5bmj6YCa6KuW44CL56ys5LiJ5YaK77yMMTkzNuW5tA==
  • 5ZyL6Zqb5Y+v5YaN55Sf6IO95rqQ5qmf5qeL77yISVJFTkHvvInvvIwyMDE55bm0
  • TGUgRGFtYW55LCBILu+8jOOAikZpdCBmb3IgNTU6QSBjYXJib24gcHJpY2luZyB1cGhlYXZhbOOAiywg5a6J55ub5oqV6LOH566h55CG56CU56m277yMMjAyMeW5tDfmnIg=
  • 44CK5rCj5YCZ6K6K5YyW57aT5r+f5a2477ya5pav54m55oGp6KmV5ZGK44CL77yMMjAwNuW5tDEw5pyI44CC
  • 6Ku+5b636LGq5pav77yM44CKVGhlIFN0ZXJuIFJldmlldyBvbiB0aGUgRWNvbm9taWNzIG9mIENsaW1hdGUgQ2hhbmdl44CL77yMMjAwNuW5tDEy5pyI44CC
  • 5YW36auU5L6G6Kqq77yM5LuW55qE5Yip546H5piv5oOF5pmv54m55a6a55qE77yM6ICM5LiU6Kq/5pW05LqG5Lq65Z2H5raI6ICX55qE56S+5pyD5pWI55So5oiQ5pys77yM56K65L+d56S+5pyD5pW06auU5LiK5rKS5pyJ5pCN5aSx44CC6YCZ5pyJ5Yil5pa86LKh5YuZ562J5YC877yI5oiW6LOH5pys5qmf5pyD5oiQ5pys77yJ77yM6LKh5YuZ562J5YC85rG65a6a5r2b5Zyo55qE5p+P5ouJ5ZyW5aKe6YCy77yM5Y2z5piv54mp5ZOB5YiG6YWN55qE5pS56K6K5LiN5pyD5bCN5Lu75L2V5Lq66YCg5oiQ5pCN5a6z5LiU5L2/6Iez5bCR5LiA5YCL5Lq65Y+X5oOg55qE57O757Wx5aKe6YCy
  • R291bGRlciwgTC5ILuOAgVdpbGxpYW1zLCBSLiBDLu+8jOOAilRoZSBDaG9pY2Ugb2YgRGlzY291bnQgUmF0ZSBmb3IgQ2xpbWF0ZSBDaGFuZ2UgUG9saWN5IEV2YWx1YXRpb27jgIvvvIwyMDEy5bm0OeaciA==
  • 57SQ5Y6E54i+5ZKM55qu562W77yIMjAwM+W5tO+8ieS9v+eUqOe+juWcizIwMOW5tOS+hueahOWIqeeOh+aPkOS+m+e2k+mpl+WIhuaekOOAguS7luWAkemXoeaYju+8jOWcqOWIqeeOh+S4jeeiuuWumueahOmaqOapn+mBiui1sOaooeWei+S4i++8jOeiuuWumuetieWAvOWIqeeOh+W+nuefreacn+eahDQl5LiL6ZmN6IezMTAw5bm05b6M55qEMiXvvIwyMDDlubTlvozkuIvpmY3oh7MxJeOAgg==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