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環境

透過投資達至淨零排放:就中期目標設定作實際測試

  • 29 三月 2021 (5 分鐘閱讀)

氣候變化為金融市場每個領域的投資者帶來各項挑戰。或許,當中最根本的挑戰在於了解我們的投資組合如何能呼應旨在確保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目標。可幸的是,近月這方面出現了令人鼓舞及備受關注的具體進展。

其中,由聯合國發起的「淨零資產所有者聯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1 ,以及較近期的淨零排放資產管理公司倡議 (Net Zero Asset Managers initiative)2 均採取了開創性的措施,推動投資符合《巴黎協定》的目標,亦即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攝氏1.5度之內。

作為淨零資產所有者聯盟實際測試試行階段的一部分,安盛集團及安盛投資管理於2020年緊密合作,為企業固定收益投資組合制定潛在的脫碳框架。安盛集團並於12月提出第一個中期目標,即投資在202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9年減少20%3 。本文將聚焦這背後的策略,以驗證有關概念,同時闡述一些重要的分析結果及建議。

首先,我們認為,我們針對兩個公司債券組合作出的情景模擬分析已證明,根據climate science的要求將投資的碳足跡減少約16%至29%是個可行的中期目標。

其次,發行人的單獨氣候承諾是促進投資組合達成脫碳目標的有力工具,甚至可能比投資組合將資金配置於具碳效率的資產更加有效。我們認為,有關全球企業排放承諾的規模和範圍的數據,或能為投資者帶來重大的參與機會,推動企業界採取更進取和更具公信力的行動。

第三,我們在這次測試中發現,分散投資能夠擴大脫碳潛力,所說的不僅是把投資分散到不同的行業,亦包括分散到不同到期期限的資產上。

我們認為有必要進行更多研究,以確認和擴大這些研究結果,並令實際測試的議程更廣。我們可研究整合特定行業的脫碳路徑、探討維持一定投資比例於綠色解決方案的效果,以及透過審視管理質素,進一步完善模型中對公司目標的整合。當然,我們亦需要驗證過渡計劃及企業脫碳往績的公信力。

脫碳實際測試:脫碳效應的規模和性質

最高級的氣候目標實際上意味著什麽?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所設定的路徑(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攝氏1.5度),在只有限度超出或沒有超出此目標(透過抵銷策略有限使用負排放)的情況下,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中和的目標,實際上相當於2025年資產類別層面的碳排放量較2020年減少16%到29%。這些中期脫碳路徑對應「略微」或「無」超出該攝氏1.5度目標的路徑。這包括盡量減少對二氧化碳去除技術的依賴,被視為是「現有最佳 」的科學4

攝氏1.5度情景下的脫碳路徑。

Image

資料來源: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全球變暖1.5°C特別報告》

脫碳的結果可分為兩種效應。配置效應(或主動效應)的出現源於將到期債券的收入再投資於碳效率最高的領域。選擇效應(或被動效應)則來自根據公司的減排承諾所預測的碳效率提升。我們以兩個現有的公司債券組合為起點,在五年期的前瞻模擬情況中探討這些效應。

投資組合一為歐元計價債券組合,行業分佈平均、周轉率高,當中大部分公司已作出減排承諾。投資組合二為美國債券投資組合,行業分散的程度較低,周轉率低,作出減排承諾的公司相對較少。

模擬結果反映:

  • 連同積極的議合工作並根據氣候策略仔細挑選發行人,我們相信所管理的投資可望達到-16%到-29%的中期脫碳目標。在選擇碳效率最高的發行人並審視所投資公司制定的碳減排計劃下,歐洲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的碳足跡在未來5年減少了18%。
  • 企業的承諾對脫碳潛力的貢獻較投資組合重新配置資金大。將資金重新配置及將組合重新平衡到碳效率最高的發行人(分配效應)無疑有助達成整體目標,惟隨著時間推移,有關貢獻僅得個別發行人提高碳效率的一半(選擇效應)。這形成投資者與企業進行議合的巨大誘因,從而可推動企業作出前瞻性的決定,設定切實可行的碳目標。
  • 以推動企業作出減排承諾為目標的議合計劃需以耗碳量高的行業為焦點。事實上,目前減排承諾最進取的公司往往來自耗碳量較低的行業。

脫碳實際測試: 分散投資的好處

我們模擬分析的另一個發現集中在分散投資於不同行業及到期期限的債券上。分析顯示兩者均有潛力擴大脫碳效應。

就分散投資於不同行業而言,我們發現此舉能夠加快脫碳的速度。成效因投資組合起初的碳績效而異。倘若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持有大量與過渡至低碳經濟密切相關的行業(如能源、運輸和工業),其在脫碳方面的靈活性便會較大。當然,這意味脫碳成果已不俗的投資組合(例如有具針對性的綠色策略)的碳效率提升空間較小。

歐洲固定收益領域作出減碳承諾的發行人比例

Image

資料來源:安盛投資管理,S&P Trucost及MSCI,截至30/09/2020。

在投資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方面,我們發現提高投資組合的周轉率可以令脫碳潛力更有規律。簡而言之,將到期資產中的資金進行再投資的機會愈多,把這些資金投入低碳排放發行人的資產的機會便愈多,從而帶動組合脫碳。每個到期期限作出減碳承諾的公司的比例亦會擴大周轉率效應。

這些結果源於「買入並持有」的投資策略,在此策略下,投資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能夠帶動每年可供再投資的現金。在到期期限甚爲分散的策略下,便有機會透過加以挑選碳排放較低的發行人積極管理投資組合。

投資組合績效:脫碳路徑和周轉率5

Image

 

對兩個公司債券投資組合的脫碳模擬分析(按2020-2025年的影響劃分)

Image

 

下一步

此項實際測試爲我們建立了一定的信心,即在其他因素相同,並將發行商的碳績效及氣候承諾列入考慮的情況下,-16%至-29%的脫碳目標在歐洲市場等一些固定收益領域確實可行。不過,不同領域仍有更多的研究空間。

個別行業的路徑

此項測試以IPCC隨著我們邁向2050年而提出的全球脫碳路徑為重點。然而,climate science研究顯示,個別行業在短至中期的脫碳步伐或須比一般經濟領域快,才能達至碳中和。科學基礎減量目標 (SBTI6 )等專業組織正應對難以減排的行業所面對的難題,並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氣候情景對有關行業所需的碳減排量作出科學測算7 。這些行業包括基本材料、鋼、交通運輸及其他能源消耗較大的行業,以及與過渡至低碳經濟密切相關的領域。

能源過渡及綠色投資的力量

我們在本文中重點探討脫碳目標,但邁向「淨零」之路亦關乎支持能源過渡及馬上投資於綠色解決方案。任何與《巴黎協定》一致的投資策略皆可能會就低碳活動設定最低投資比例,這最終或影響脫碳議程。

在這方面,「綠化」的投資組合及資產配置將可受惠於歐盟分類系統等認受性更高的標準。安盛投資管理已開發出內部獨有的「綠色分類法」8 ,當中分為四個綠色類別,包括智能能源解決方案、可持續生態系統、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一旦正式推出便會直接對應歐盟的分類系統。

質素及議合

根據碳信息披露項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的資料,截至2020年2月,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ACWI)中約有40%的公司披露了碳排放目標。自2015年以來,此比例已增加一倍。

不過,MSCI ESG研究特別指出,在MSCI ACWI範圍內,碳排放目標普遍而言並不算非常進取或苛刻。至於在驗證企業是否有能力達成氣候目標方面,MSCI發現,全球有近50%的上市公司並未按原訂的計劃邁向任何現有目標。

雖然企業作出承諾的意願有所提高,惟這些目標背後的野心和達成目標的能力令人置疑。

我們希望透過審視管理層的質素、過渡計劃的公信力和公司的脫碳往績,進一步完善模型中有關公司目標的整合。透過議合工作進行定性分析及評估公司的進展將有助我們有效做到這點。

  • 5a6J55ub6ZuG5ZyY5pa8MjAxOeW5tDEx5pyI5Yqg5YWl5reo6Zu26LOH55Si5omA5pyJ6ICF6IGv55uf77yM6Kmy6IGv55uf55Sx5aSn5Z6L6LOH55Si5omA5pyJ6ICF57WE5oiQ77yM6Ie05Yqb5pa8MjA1MOW5tOWJjemAj+mBjuaKleizh+mBlOiHs+eis+S4reWSjA==
  • 5a6J55ub5oqV6LOH566h55CG5pa8MjAyMOW5tDEy5pyI5Yqg5YWl5reo6Zu25o6S5pS+6LOH55Si566h55CG5YWs5Y+45YCh6K2w
  • 5a6J55ub6ZuG5ZyY5rCj5YCZ5LyB5qWt6YCa6KiK
  • 5Y+D6KaLUm9nZWxpLCBKLiBldCBhbCAoMjAxOCkg4oCYTWl0aWdhdGlvbiBQYXRod2F5cyBDb21wYXRpYmxlIHdpdGggMS41wrBDIGluIHRoZSBDb250ZXh0IG9mIFN1c3RhaW5hYmxlIERldmVsb3BtZW504oCZ
  • 5bm05ZGo6L2J546H5piv5oyH6YCP6YGO5Yiw5pyf5YK15Yi45pS25YWl5omA542y5b6X55qE54++6YeR6YeP
  • 6YCy5Y+W55qE5LyB5qWt5rCj5YCZ6KGM5YuVLS3ku6Xnp5HlrbjniLLmnKznmoTnm67mqJk=
  • 55uu5YmN77yMU0JUSemBoOS9juaWvOaUneawjzLluqbvvIjntITmlJ3msI8xLjjluqbvvInnmoTooYzmpa3ot6/lvpHmmK/ku6XlnIvpmpvog73mupDmqZ/mp4soSUVBKeeahFNEU+aDheaZr+eIsuWfuuekjuOAgklFQeW3suWItuWumuWwjeaHieWwh+WFqOeQg+ihqOmdoua6q+W6puWNh+W5hemZkOWItuWcqOaUneawjzEuNeW6pueahDIwNTDlubTmt6jpm7bmjpLmlL7mg4Xmma8oTlpFMjA1MCnvvIzkvYbnm67liY3lsJrmnKrmnInoqbPntLDnmoTmlbjmk5rvvIzlsKTlhbbmmK/ooYzmpa3lsaTpnaLnmoTmlbjmk5rjgII=
  • 5Y+D6KaL5a6J55ub5oqV6LOH566h55CGIDIwMjAgVENGRCByZXBvcnQgMjAyMOW5tOawo+WAmeebuOmXnOiyoeWLmeaKq+mcsuW3peS9nOWwj+e1hOWgseWRiuWPiuWuieebm+aKleizh+euoeeQhjIwMjDlubTmsKPlgJnnrZbnlaXloLHlkYrjgII=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