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科技

科技股受捧 但價值依然是長線趨勢

  • 05 十月 2021 (5 分鐘閱讀)

自疫情爆發以來,科技股一直高歌猛漲。它們的產品和服務幫助我們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加快全球互聯互通的大趨勢,並推動科技指數不斷創新高。對部分人來說,這引起該行業已過熱和估值過高的擔憂。

市場也許在疫情爆發之初受到衝擊,但後來科技投資者卻獲得顯著的收益。2020年,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回報率驚人,達到45%;而涵蓋範圍較廣的標普500指數回報率仍然相當可觀,為18%。年初至今,這兩個指數分別上升20%和22%1

科技股的升勢意味着,按市盈率計算,標普500資訊科技指數中的科技股相對估值比標普指數高27.5%左右2

然而,科技股的估值往往高於傳統行業的公司。很多時,我們的看法是市盈率仍然無法完全反映科技公司可提供的額外增長潛力。

物美價廉

就科技股而言,估值反映的只是全貌的一部分。基本上,高質素的增長一般會招來溢價,而我們相信整個科技領域仍存在大量長期機遇,若投資者希望從該行業的長期潛力中分一杯羹,他們可能需要多付那些錢。

當科技準備好投入商業使用時,它面向的市場通常會比最初預期的還要大。照此看,支付溢價的主要動力是增長的複合效應。

舉個例子,讓我們試想一家每季增長10%、年增長率約為45%的公司。如果其季度增長率稍高於預期,為11%,那相當於全年約52%的年增長率。因此,如果一家公司的價值是以40%以上的預期年增長率為基礎,但之後卻取得50%以上的增長,市盈率就霎時顯得很不一樣了。

由此來看,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具重大長期潛力的公司上。許多科技公司已在過去證明自己達到里程碑的能力,而且有不少已經超越這些里程碑,並不斷突破。

業績步步高陞

Alphabet(Google)之類的公司從2004起就已經上市,但至今不斷成長,而且從許多方面來說仍舊像初創企業般壯大。千禧年來臨時,科網股股價急速上升,現時的情況與科網泡沫爆破之前的背景相去甚遠。1999年,許多科技公司陷入不可持續的增長,由於缺乏收入和客戶,它們獲得的估值根本不現實。

如今,科技公司擁有實實在在的收入、利潤和客戶,它們產生大量現金流,而且有許多公司仍然有龐大的潛在市場。 

最近的季度報告突顯出該行業的堅穩狀況。Alphabet宣布Google的廣告收入在第二季按年激增69%至504.4億美元。亞馬遜(Amazon)宣布淨銷售額增長27%至1,131億美元,而微軟(Microsoft)的收入則增長21%至462億美元。此外,Facebook第二季的收入大升56%至290億美元,而蘋果的季度收入達到814億美元,比12個月前增長了36%,利潤從113億美元增長近一倍至217億美元3

機會不斷增長

科技逐步演變並不斷進化,其發展路徑是20年前幾乎無人能想像到的──由網上書商身份起家的亞馬遜近月以84.5億美元收購美高梅(MGM),後者是持有占士邦專營權的荷里活龍頭公司4

科技公司不再只是銷售硬件和軟件,而是提供服務(亞馬遜Prime、微軟Xbox Live、Apple Pay、Google Play等),這些服務進而提供固定的收入來源。

當中以雲端基礎設施支出的增長尤其迅速。根據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的資料,2020年頭三大雲端服務供應商的合計收入達到1,000億美元,但該公司表示,這在全球2.4萬億美元的企業資訊科技服務市場中只是一小部分,仍然有大量機會尚待開發5

就此而言,亞馬遜網絡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第二季的收入增長37%,高於前三個月的32%6

依我所見,這個行業仍然充滿機遇。當疫情首次爆發時,有些科技支出部分受到推動,尤其是讓企業能繼續營運並讓員工在家工作的支出。許多長期項目遭擱置,但現時已重新啟動。 

例如,美國許多地方銀行仍然在數碼服務方面落後於形勢,但為了繼續服務客戶,他們需要提供網上和流動銀行服務。年輕一代希望在手機上使用網上銀行銀行服務,現在不少這類銀行都實行流動理財策略。許多銀行直到去年為止還裹足不前,但現在它們意識到,數碼銀行策略將決定其業務的成敗。在美國,銀行似乎才剛開始真正理解這一點。

價值與長久性

基本上,若你想找一家估值很高的科技公司,根本不用太費勁找。許多科技公司的高估值是有道理的,但有些則不然。同樣,你亦可以輕易地找到估值便宜的科技公司,當中不少公司的回報率多年來一直很低。在科技行業,追求便宜不一定是上策,質素好才是重點。

估值很重要,它可以幫助你找到具吸引力的入市點,但是它並非單獨衡量企業有多優秀的最佳方法。投資者必須深入了解增長背後的所有資訊──增長的質素、可持續性以及企業善用槓桿的能力。

科技行業涉獵的潮流趨勢太多,估值有可能急劇上升,但也可能迅速縮水。我們追尋長期趨勢──長遠而言會受惠的公司,即使它們當前的股價相對於同行存在溢價亦然。而現在,我們相信這個行業提供了大量這樣的機會。

  • RmFjdHNldCBEYXRh77yM5oiq6IezMjAyMOW5tDEy5pyIMzHml6XlkozmiKroh7MyMDIx5bm0OeaciDLml6U=
  • 5b2t5Y2a77yM5oiq6IezMjAyMeW5tDnmnIgyM+aXpQ==
  • QWxwaGFiZXTvvIhHT09HTO+8iTIwMjHlubTnrKzkuozlraPmpa3nuL7vvIhjbmJjLmNvbe+8iS8gR09PRyBFeGhpYml0IDk5LjEgUTIgMjAyMe+8iGFiYy54eXrvvIkvIEFwcGxl5YWs5L2I56ys5LiJ5a2j5bqm5qWt57i+IC0gQXBwbGUvIE1pY3Jvc29mdCBjbG91ZCBzdHJlbmd0aCBmdWVscyBmb3VydGggcXVhcnRlciByZXN1bHRzIC0gU3Rvcmllcy8gRmFjZWJvb2sgLSBGYWNlYm9vayBSZXBvcnRzIFNlY29uZCBRdWFydGVyIDIwMjEgUmVzdWx0c++8iGZiLmNvbe+8iS8g5Lqe6aas6YGc5YWs5Y+4IC0gQW1hem9uLmNvbSBBbm5vdW5jZXMgU2Vjb25kIFF1YXJ0ZXIgUmVzdWx0c++8iGFib3V0YW1hem9uLmNvbe+8iQ==
  • QW1hem9uIGJ1eXMgSG9sbHl3b29kIHN0dWRpbyBNR00gZm9yICQ4LjQ1Ym4gLSBCQkPmlrDogZ4=
  • VGhlIGNsb3VkIHRyYW5zZm9ybWF0aW9uIGVuZ2luZSB8IOm6peiCr+mMqw==
  • 5Lqe6aas6YGc57ay57Wh5pyN5YuZMjAyMeW5tOesrOS6jOWto+alree4vu+8iGNuYmMuY29t77yJ

相關文章

科技

不僅是人工智慧?探究2024年科技股的關鍵驅動因素

  • by AXA Investment Managers
  • 30 一月 2024 (7 分鐘閱讀)
科技

人工智慧持續發展 科技股圍行情有望延續

科技

機器人行業應能在 2024 年進一步增長

  • by Tom Riley
  • 12 一月 2024 (7 分鐘閱讀)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