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年度展望

中國 ─ 重新開放之路波折重重

  • 01 十二月 2022 (7 分鐘閱讀)

重點

  • 中國的經濟前景,繼續取決於疫情走向和北京的回應
  • 我們預期當局將為重新開放鋪路,但過程會波折重重和充滿不確定性 
  • 房地產市場的劣勢好轉,部分抵銷了出口減少的拖累,後者反映需繼續放寬政策

防疫政策落後疫情發展

經歷疫情三年,大部分國家已撤去緊急措施,但中國仍然堅持嚴格的限制策略。2022年對中國經濟尤其艱難,房地產市場崩潰和外圍逆風加劇,增加了持續封鎖的打擊,這可見於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及環球金融環境收緊。北京放寬反周期政策,並在上海出現混亂後調整其防疫措施,嘗試減輕這些衝擊。但行動未能阻止經濟增長急劇下滑。預期全年GDP增長將由2021年的8.1%,減少逾半至約3%,北京將在三年內第二次未能達到增長目標。

經濟前景將繼續取決於疫情演變和北京的反應。繼續嚴厲控制疫情反復爆發,可能延長經濟壓力,為經濟和社會造成永久創傷。房地產市場仍然是隱憂,行業尚未見底,削弱了房屋買家的信心,且房地產開發商面臨嚴重財務壓力。出口曾經是強勁的增長引擎,但行業也開始放緩,隨著發達經濟體陷入衰退,出口可能失去更多動力。這些挑戰將使北京的反周期政策更為複雜,明年的前景較往常更加不確定。我們將在下文詳述此四項經濟驅動因素,並評估箇中風險。

改變策略,再次優先推動經濟

自疫情開始,過去一年的局勢發展可能為北京帶來了兩項啟示。首先,病毒短期內不太可能消失,且會繼續變種,逐步演變成風土病,中國以外的國家已接受此事實。其次,相關醫療回應必須調整,才能長期抗擊不斷變化的病毒。上海的強硬封鎖,使這個中國最大城市陷入停頓,這帶來了沉痛教訓:要讓此具高度傳染性的病毒實現零感染,需要付出巨大經濟和社會成本。中國與世界越走越遠,令要求撤銷清零政策的呼聲日益高漲。

圖1:疫情主宰經濟
Source: CEIC, Goldman Sachs and AXA IM Research, 16 November 2022

北京拒絕改變立場,可能出於三大考慮。醫療方面,中國還沒有準備好退出清零,其龐大人口的免疫率低,醫療資源有限,可能不足以應付重新開放後增加的重症個案。經濟方面,清零在不久前仍然獲視為成功,在今年之前,推動中國增長領先,並擴大出口市場份額。最後,在十年一度的領導層改組前,改變這項象徵中國卓越管治體系的政策,在政治上並不明智。

但近期發生的事件動搖了這些理由。經濟計算明顯已改變,與Alpha或Delta變種病毒相比,應付Omicron的成本更高。另一方面,第20屆黨代會結束,有助消除重要政治不確定性,使黨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在達致增長和繁榮的核心目標。剩下的障礙是醫療防線薄弱。因此,建立這種防禦能力的行動,應可視為退出清零的準備工作。

我們對2023年的基線觀點,主要基於這樣的假設:當局將根據經濟最終重新開放,調整清零策略。我們認為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重點是在醫療和心理上,讓公眾做好改變的準備。這涉及提高疫苗接種率(尤其是老人)、引入抗病毒藥物、建設更多臨時醫院,及重塑公眾認知,降低市民對病毒的恐懼。這些變化已在逐步推行,北京近期便宣佈了20項措施調整疫情策略,未來可望有更多變化。第二階段重點是放寬社交和流動限制、減少大型檢測,及放棄頻繁使用「靜態管理」,讓國內經濟重新開放。預期到了明年中,中國將可達致廣泛放寬。最後一步是逐步減少旅客的檢疫限制,開放邊境予全球其他地區。

我們亦重申我們的長期觀點:在實現完全放寬前,官方可能不會宣佈結束清零。但在清零的旗幟下,我們將看到重點由不惜代價實現零感染,改變為「動態調整」策略,重新優先考慮使經濟恢復正常。因此,投資者需要更關注北京的行動,而非消息。 

按照此基線觀點,不確定性仍相當巨大。讓中國大量未接種疫苗的人口,承受病毒風險,極有可能繼續阻止北京重新開放。即使調整清零政策,復甦之路也可能比預期更多阻礙。改變太慢,對拯救經濟無補於事;太快則可能導致感染和住院人數大增,公共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社會反應也可能阻礙重新開放和經濟復甦。我們已建立審慎預測(包括一個季度的負增長,其後只錄得部分復甦)以反映在轉變過程可能出現的難題,但未來的實際道路可能更加困難。

房地產和出口互換

除疫情外,房地產市場持續動盪,也擾亂了經濟和金融市場。在發生抵制按揭貸款事件後,危機蔓延至家庭和銀行體系的擔憂,促使當局放寬房地產政策。但行動不足以減慢情況惡化。好消息是政策風向進一步轉變,北京現時採取更有力措施,減低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壞消息難以解決結構性的失衡,次級城市房屋供應過剩,許多私營開發商的槓桿率過高。泡沫爆破後,北京現時必須善後。受惠於疫情限制放寬,我們預期明年將有更多政策支援可穩定市場。在解決結構性的挑戰前,經濟活動難以強勁反彈。

對外行業明年對經濟的支持度將減弱。2020年以來,出口活動一直是有力的增長引擎,但近期有所減弱,預期發達經濟體陷入衰退,未來將可能收縮。此外,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尤其是在先進科技領域),可能進一步影響本來已見惡化的貿易關係。出口增長的貢獻減少,可能增加北京放寬防疫限制,恢復國內需求的迫切性。

改善傳導以提高政策效果

在眾多經濟挑戰下,反映中國的反周期政策需繼續寬鬆。與今年相比,如放寬防疫限制和穩定房地產市場有助疏導政策傳導渠道,政策效果可望在2023年提高。貨幣政策方面,貨幣貶值及資金外流引起憂慮,限制積極放寬政策的空間。同時,經濟環境充滿不明朗因素,以致當局不太可能收緊措施。只有當經濟重啟進展順利時,政府才會於年內稍後時間逐步結束政策。當局亦有望維持利好的財政政策,但地方政府的財政及資產負債狀況緊張,故此北京政府也許難以像今年一樣提前推出臨時刺激措施。由於實施傳統刺激方案的可能性較低,除了幫助經濟擺脫疫情影響以外,能夠推動增長的可行選擇不多。

圖2:解構我們的2023-2024年增長預測
Source: CEIC and AXA IM Research, 16 November 2022

圖2顯示了我們怎樣得出2023年達到高於普遍預測的5%增長。經濟恢復走勢,其後在2024年稍為放緩至4.8%。我們預測的最大不確定性是清零政策,這可以造成雙向風險。然而,我們認為當局不採取或延遲採取行動的可能性,大於主動採取行動。如中國把現時的防疫措施再持續一年,在此不利情景下,我們認為經濟將遭受更深創傷,進一步縮小逆周期政策的空間。在此情況下,即使基數較低,全年增長率也可能降至3.5%或更低。

我們的2023年展望

閱讀完整報告詳細了解專家觀點(英文版本)

報告:2023年展望(英文版本)
下載報告 (1.43 MB)
Investment Institute

2023年展望

我們的專家對來年度的展望

了解更多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