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科技

機器人行業應能在 2024 年進一步增長

  • 12 一月 2024 (7 分鐘閱讀)

 

  • 自動化需求在美國和全球得到相關立法支持
  • 人工智慧的採用應有助於進一步推動行業增長
  • 創新和產品週期支援 2024 年及以後的增長

科技行業在 2023 年顯著反彈,2024 年機器人行業也出現大量創新以及新產品週期和潛在的週期性好轉。

亞洲仍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區域性市場(中國和日本分別佔據第一和第二位),但其他主要經濟體預計將在 2024 年繼續大量投資。美國是第三大機器人市場,隨著重大支持性立法出台,市場有望明顯增長。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8 月期間,《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IIJA)、《晶片和科學法案》以及《降低通膨法案》(IRA) 作出了如下承諾:

- 《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聯邦支出 1.2 萬億美元,淨額外資金 5500 億美元
- 《晶片和科學法案》:2500 億美元促進美國半導體研發、製造和勞動力發展
- 《降低通膨法案》:3700 億美元用於投資和鼓勵清潔能源生產和製造

該等法案的規模和野心反映了美國重視回流和加強國內技術能力,亦以此為應對緣政治挑戰和供應鏈波動的方向。上述法案應使美國加強其全球地位、市場份額和穩定性。到目前為止,預期支出僅實現了一小部分,相關活動預計將在 2026 年達到頂峰,並會持續十年。美國以外,歐盟、日本、韓國和許多其他經濟體也出台了類似政策,應有助於刺激類似的投資活動。


供應鏈與電商——克服疫情影響

疫情對倉庫自動化市場的影響仍在。2020 年和 2021 年,隨著電商平台使用量的增加,訂單量加速增長。全球經濟在疫情後重新開放,產能因此出現一定程度的過剩。

2022 年和 2023 年,我們經歷了一段消化期,過剩產能被吸收,這導致自動化訂單放緩。然而有初步跡象表明,這一趨勢正在觸底,並可能在 2024 年之後恢復增長。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IFR) 對此表示同意——其 2023 年世界機器人報告強調了機器人安裝數量持續創紀錄,其中亞洲引領需求,並且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汽車和電子行業大幅增長。同樣,行業專家預測訂單同比增長率應在 2023 年底左右觸底,在 2024 年和 2025 年再次回升。

半導體在疫情期間受到供應鏈波動的嚴重影響,對工業機器和消費電子市場產生了連鎖反應。美國《晶片和科學法案》只是政府應對該問題的一個例子——自 2021 年以來,歐盟、韓國和日本等各國為提振國內製造業,對半導體設施的投資已達數百億美元。

2023 年行業收入下降,但預計 2024 年將反彈。2023 年底,科技市場研究機構 IDC 將其對 2024 年半導體市場增長的預期更新為 20% 左右。在經歷了 2023 年收入增長的艱難時期之後,這一數字明顯高於平均水平,並且可能代表重大的週期性上升。


對創新的渴望

機器人技術投資領域內的企業通常處於研發前沿。這在半導體和電動汽車等行業尤其明顯,我們認為 2024 年自動化和半導體市場應會出現週期性復蘇。

對半導體行業期望提高的一大關鍵驅動因素是對人工智慧之需求不斷增長。隨著功能和應用的增加,人工智慧正日益具有顛覆性,但其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料和處理能力,而半導體可以提供。

新興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和大型語言模型,例如廣為人知的 ChatGPT,依賴更高的記憶體速度和容量。再加上人工智慧日益增長的跨行業滲透率及其在基礎設施、技術和應用層面的適應性,對半導體的預期需求可能會得到推動。目前,人工智慧行業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基礎設施領域,即推動行業發展的半導體和算力。Nvidia、AMD 和 Cadence Design Systems(一家專注於晶片設計的軟體公司)等企業在這方面處於有利地位。


氣候驅動

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威脅和淨零承諾義務所承受的額外壓力正利好電動車行業。儘管全球電動車普及趨勢有差異,人們普遍預計電動車將取代燃油車,僅在估計的取代時間上有所不同。

目前電動車普及的障礙主要來自成本和基礎設施,這兩個因素均有可能透過大規模的產能投資來緩解。

支援清潔能源轉型的全球支出承諾(2023 年上半年達到創紀錄的 3580 億美元)可能有助於加快必要的電網和基礎設施升級。2023 年,燃油車中的半導體價值含量約為 750 美元,而電動車為 1300 美元。
預計到這個十年結束時,電動車將包含價值 2000 美元的半導體元件。這將為來自汽車業的進一步長期需求奠定基礎。


股票/公司示例僅作解釋/說明用途。有關示例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安盛投資管理的推薦。示例不代表為客戶帳戶買賣或推薦的全部證券。未就此類證券已經或將會獲利作出任何陳述。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