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投資觀點
- 07 八月 2025 (5 分鐘閱讀)
關鍵投資主題
信用違約互換交易

信用違約互換(CDS)作為衍生工具,使投資者能夠對沖公司債券的信用利差。購買一份 CDS 或 CDS 組合,相當於是在買入「保護」,防止未來信用利差上升所帶來的損失。隨著 CDS 流動性提升,也可用於押注信用利差走勢,並在投資級債券、高收益債券及新興市場信用資產中獲得槓桿投資敞口。由於市場普遍超配信用資產,利用 CDS 獲取槓桿敞口已成為熱門交易策略。信用資產基本面良好:經濟持續增長、利率穩定以及企業盈利強勁。信用利差的勢頭良好,2025 年整體呈收窄趨勢。我們對該類資產持樂觀態度。不過,利差已縮窄至一段時間以來的低位,投機性 CDS 空頭倉位亦相當可觀。任何宏觀經濟衝擊皆可能會觸發投資者迅速平倉,導致利差反轉。信用資產具有吸引力,但鑒於當前市場水平和持倉狀況,出現負回報的風險十分明顯。
聯儲局的困境

聯儲局在七月決定維持利率不變後,市場預計年底前還會有另外 35 個基點的減息——這與「解放日」宣佈關稅時超過 100 個基點的預期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經濟增長率將從 2024 年的 2.8% 放緩至 2025 年的約 1.5%,而通膨率預計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分別加速至 3.0% 和 3.1%。聯儲局顯然面臨兩難局面:一方面,經濟預計放緩,需減息刺激;另一方面,通膨加速的風險顯現,又可能促使其升息或維持利率不變。聯儲局已明確識別並採取了應對這一兩難局面的最優政策立場。嚴格依賴數據、保持中立指引的策略最適合應對未來經濟狀況存在二元不確定性的局面,能最大限度減低最壞宏觀經濟情景下的潛在負面影響。
推動反內卷

隨著中國通縮形勢至 6 月已持續 33 個月,政策制定者亦承認這一根本性問題。中國通縮成因在於偏重投資及供給的增長模式。相關部門在電商、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電動車電池及部分上游大宗商品領域積極展開「反內卷」行動——即反對非生產性過度競爭。「反內卷」旨在減少產能及/或推動以效率優先於產出的投資。此舉令政策引導下的投資機會再度受到關注,儘管目標行業收益倍數有所擴大,但盈利尚未出現復甦跡象。持續盈利復甦需對中國增長模式進行更深層改革——內需不足為關鍵挑戰,並一直是經濟發展之障礙。非金屬礦產行業產能過剩,很大程度源於房地產低迷。過往供給側改革主要著重大幅削減產能——而今此路更具挑戰性,因大量過剩產能集中於民營企業手中
資產類別觀點摘要
以下觀點反映首席投資總監團隊對資產類別回報和風險之預期。色塊顯示相對於長期觀察趨勢三到六個月內的預期回報。
正面 | 中立 | 負面 |
---|
首席投資官團隊意見借鑒了安盛資產管理投資團隊的觀點,並不作為資產配置建議。
利率 | 孳息率仍處於窄幅區間,曲線仍可能變窄 | |
---|---|---|
美國國債 | 減息仍為預期,外國需求保持不變 | |
歐元 - 核心政府債券 | 較低的通膨支援歐洲央行減息 | |
歐元 – 政府債券利差 | 仍提供誘人的回報潛力 | |
英國國債 | 估值便宜,但市場期待更積極的財政政策 | |
日本國債 | 鑒於當前的通膨和財政風險,孳息率似乎有可能走高 | |
通膨 | 繼續青睞短存續期通膨掛鉤債券 |
信貸 | 利差窄和多頭倉位增加帶來潛在風險 | |
---|---|---|
美元投資級債券 | 基本面和市場動能良好,但估值偏高 | |
歐元投資級債券 | 需求繼續強勁,但超額回報較為溫和 | |
英鎊投資級債券 | 對於以英鎊計價的投資者來說,回報潛力較大 | |
美元高收益債券 | 全球貿易形勢對週期性板塊構成風險,利差處於收緊狀態 | |
歐元高收益債券 | 美國對歐盟出口商品徵收關稅可能會影響一些槓桿較高的企業 | |
新興市場硬通貨 | 套利仍然具有吸引力,但大量資金流入本幣債券市場 |
股票 | 儘管宏觀經濟存在不確定性,盈利仍表現出韌性 | |
---|---|---|
美國 | 人工智慧驅動的資本支出熱潮正在支撐大型股盈利 | |
歐洲 | 美國關稅和預期中的德國需求提振形成相互對立的力量 | |
英國 | 市場展現出防禦性特質;國內企業有望受惠於持續減息 | |
日本 |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是支援日本發展的重要主題 | |
中國 | 科技行業和積極的政策因素形成利好;但通縮背景下更廣泛的盈利面臨挑戰 | |
投資主題* | 長期而言看好人工智慧和碳轉型策略 |
* 安盛資產管理確定了由大趨勢支持、最有能力駕馭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的多個主題,我們認為企業正在對此加以利用。這些主題包括:自動化與數位化、消費趨勢與長壽經濟、能源轉型以及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
資料來源:彭博社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5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