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投資觀點
關鍵投資主題
固定收益:主動型機會上升
整體債券前景仍屬正面,市場普遍預期2026年將有更多貨幣寬鬆措施。被動「持有孳息策略」(carry-based strategy)是一種選擇,但考慮到孳息曲線可能演變、跨市場息差與信用溢價走勢,主動型投資策略的選擇將更豐富。短債孳息率反映政策預期,但潛在風險或令長債波動加劇。孳息曲線已轉趨陡峭,預期在財政政策及龐大政府債發行推動下,曲線可能進一步延伸。值得注意的是,長債在2025年表現突出,終結連續四年的跑輸格局。主動管理存續期並捕捉孳息差異將是提升回報的關鍵。隨曲線變陡,延長存續期的吸引力將上升。此外,美元、英鎊及歐元之間的利率差距收窄,亦帶來額外回報空間。雖然信用息差仍偏緊,但隨着市場對總體信用狀況的憂慮升溫,波動性或會上升。主動型投資者有望在未來的宏觀不確定期內,於更理想水平增持信用風險資產。
歐洲投資者:情緒樂觀
歐洲投資者在持續增持股票。根據行業數據,今年1月至8月期間,基金流入總額達1640億歐元,已超越2024年的1440億歐元。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解放日」並未削弱歐洲投資者的風險胃納:4月份股票基金流入超過150億歐元,同時債券基金則錄得約210億歐元的資金流出。
雖然2025年整體流入有望與2024年的2760億歐元持平,但資金結構可能由政府債轉向信用資產。不出意料,ICE美銀歐元企業債指數有望跑贏歐元政府債指數約200個基點。此外,多資產策略基金在連續兩年資金外流後,今年已吸引近400億歐元流入。歐洲資產配置整體傾向「風險開放」,標準60/40組合(政府債+Stoxx 600股票)年初至今錄得約7.4%的總回報,相比2024年全年的4.6%明顯改善。
中國:聚焦行之有效的策略
中國第四次全會已於10月23日閉幕,會後公報為「十五五」規劃提供初步方向。雖然提出了2035年目標,但決策層仍需應對結構性失衡、周期性逆風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目前私人企業及消費者信心偏弱,內需與供應之間的落差愈趨明顯,挑戰亦日漸加大。要實現長遠可持續增長,恢復內需動能是關鍵。不過,推動中國經濟向更高比例的內部消費轉型需要時間。現階段政策仍以投資及貿易主導增長為主軸,重點在於建構現代化產業體系及提升科技自給能力。這一策略兼具戰略性與務實性,背後邏輯是「投資帶動就業、推動收入增長,繼而刺激消費」。然而,未來宏觀環境與地緣政治走向,以及政策落實成效,將是影響關鍵——特別是中國必須消化更多本地生產的產品。目前生產者物價疲弱反映產能過剩問題,也拖累出口價格,增加「輸出型通縮」風險,對其他製造業經濟體構成挑戰。
資產類別觀點摘要
以下觀點反映首席投資總監團隊對資產類別回報和風險之預期。色塊顯示相對於長期觀察趨勢三到六個月內的預期回報。
| 正面 | 中立 | 負面 |
|---|
首席投資官團隊意見借鑒了安盛資產管理投資團隊的觀點,並不作為資產配置建議。
利率 | 美國及英國的利率下行已被市場消化,長端孳息率維持穩定 | |
|---|---|---|
| 美國國債 | 聯儲局路徑更為明確,孳息率有望下降,但仍需關注通膨 | |
| 歐元 - 核心政府債券 | 歐洲央行料至新年前維持利率不變,孳息率預期平穩 | |
| 歐元 – 政府債券利差 | 西班牙、義大利及葡萄牙債券孳息仍具吸引力 | |
| 英國國債 | 受11月預算案及英國央行減息預期提振,市場情緒改善 | |
| 日本國債 | 市場關注高市早苗的政策方向,央行暫時維持觀望 | |
| 通膨 | 美國通膨約3%,短存續期通膨債券仍具吸引力 |
| 信貸 | 信用利差持續收窄,市場情緒受挑戰 | |
|---|---|---|
| 美元投資級債券 | 基本面穩健,但估值吸引力下降 | |
| 歐元投資級債券 | 短端利率穩定,建議延長存續期以提升孳息 | |
| 英鎊投資級債券 | 財政預算可信,長期孳息有望降至5%以下 | |
| 美元高息債券 | 儘管有一定信用風險擔憂,宏觀與企業基本面依然提供支撐 | |
| 歐元高息債券 | 相較於投資級債券,息差和孳息近期上升帶來潛在回報機會 | |
| 新興市場硬通貨 | 宏觀背景與個別國家因素共同支撐回報機會 |
| 股票 | 全球經濟韌性與科技投資支出支撐進一步正回報 | |
|---|---|---|
| 美國 | 第三季企業獲利強勁,支撐積極動能,但估值仍具壓力 | |
| 歐洲 | 看漲邏輯持續,但出口商面臨價格競爭 | |
| 英國 | 利率下行及財政穩定支撐價值股表現 | |
| 日本 | 高市早苗政策前景受市場看好,助力穩健股市表現 | |
| 中國 | 科技自給政策提供支撐股市表現,但宏觀環境仍偏弱 | |
| 投資主題* | 長期而言看好人工智慧和碳轉型策略 |
* 安盛資產管理確定了由大趨勢支持、最有能力駕馭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的多個主題,我們認為企業正在對此加以利用。這些主題包括:自動化與數位化、消費趨勢與長壽經濟、能源轉型以及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
資料來源:彭博社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5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