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CIO觀點

社會經濟 — 分配資本造就更佳社會環境

  • 05 八月 2022 (5 分鐘閱讀)

責任型投資者可以要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面對生活成本危機如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或全球經濟基礎設施不可持續的事實,解決這些問題除了依靠政策,也需要投資者在部署資本時,兼顧商業模式、科技和企業行為。我們必須加快可持續發展計劃,為科技發展提供資金,才能創造更佳社會和環境成果。

窮者愈窮

生活成本危機,本質上是實際收入減少的危機,即物價上漲的速度領先工資。而必需品(即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速度比其他項目更快。危機的其中一大影響,是貧窮家庭需把更高比例的收入用於必需品。因此,最嚴峻的生活成本危機,主要是由社會上最貧窮的群體承擔。危機象徵著經濟失衡,繼而會對宏觀前景、政治和投資產生重大影響。

能源零售成本大增

至目前為止,我們了解到能源價格上漲的原因是疫情後需求復甦、化石燃料開採的相對資本投資減少,及烏克蘭危機戰爭造成打擊。這同時推高了商業和家庭的消費物價。因此,主要經濟體已把生活成本危機納入周期展望。通脹升溫、利率上升及實際收入減少,最終會使總需求放緩,失業率上升。市場已因此而受困擾一段時間,需要消化未來通脹更高、增長更低的現實。因此,債市收益率曲線趨平,增長股年初至今表現欠佳。

部分企業利潤率受壓

除通脹和利率外,生活成本危機還牽涉更多問題。所有企業的成本上漲,為利潤率帶來壓力,尤其是競爭激烈,且最容易受消費開支放緩影響的行業。根據彭博的財務數據,標普500能源業公司的平均利潤率由2021年第二季的-0.2%,升至2022年第二季估計的11.3%。非必需消費品公司方面,平均利潤率由7.1%降至6.7%。我們不要忘記,疫情對供應鏈的整體影響加深,也有份推高通脹,原材料、中間產品和勞動成本亦更高。通脹升溫和實際需求放緩,仍然是股市的主要擔憂。如通脹確實即將見頂,市場應可守在6月的低位之上,但未來兩至三個月的通脹走勢將會是關鍵。

演變成社會和政治問題

除財務層面外,生活成本急增加劇收入不平等,正形成政治後果。英國工人要求加薪,罷工行動持續令損失急增。最嚴重的是斯里蘭卡,民眾抗議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最終推翻政府。政府感受到民眾的憤怒,政策存在失誤風險 ─ 例如英國保守黨(以至下任首相)的兩名競爭者,均承諾會大幅減稅。歐洲局勢有可能在今年冬季出現動盪。

怎樣部署能源行業?

是次危機正加劇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其中能源行業最值得討論。越來越多家庭或陷入貧困之際,石油公司錄得巨額利潤、高層獲得豐厚薪酬獎金,並增加股東的分派,即使是最崇尚資本主義的人,某程度上還是會感到不安。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利潤以巨額增加,幾乎完全是由全球油價上漲支撐,並不可能通過提高營運效率而產生。這些利潤確實為政府帶來更多稅收,但實際稅率可能更高。在政治層面上,開始有人討論應否向這些公司徵收更多稅項,以補貼零售能源成本或提供更多優惠,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投資。2008年金融危機後,金融業的監管收緊,其中包括限制獎金。能源公司受到類似政治反彈的風險顯而易見。本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便呼籲各國政府向能源公司「不義 」的鉅額利潤徵稅。

溫飽問題 低收入階層最當災

能源不是唯一的問題,食品價格通脹亦加快。疫情造成農業工人和生產過程投入短缺。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小麥價格在過去五年一直穩步上漲,並在2月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加快升勢。2020年第二季以來,聯合國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已上漲70%。零售食品短缺和價格上漲,已成為發達經濟體的普遍現象。駕車開支、購買日用品及在家開暖氣或冷氣的消費更高昂。對從事低薪工作,或工資增長追不上通脹的人而言,實際生活水平承受重大打擊。

紓緩不大 通脹料持續升溫

生活成本危機難以迅速解決,全球商品價格下跌帶來一些紓緩,但化肥和小麥等供應仍有隱憂。名義工資上漲,但仍落後物價升幅一段時間。根據美國的平均每周收入數據和核心CPI指數,實際工資已由去年9月的高位下跌約1.5% ─ 這只是平均值,在低收入群體的跌幅將更為明顯。如根據整體通脹計算,情況更差,與2020年5月相比,實際工資大跌5.5%,當時全球經濟正開始擺脫封鎖措施。許多國家的情況也是如此。

部署責任型投資

許多引致生活成本危機的主題與投資者悉悉相關。我們逐步擴大在可持續發展業務的投資,並應考慮各個ESG範疇。從社會角度看,我們需要研究公司怎樣平衡保護利潤和盈利增長與廣泛社會責任,以及其商業模式是否存在風險。食品零售、公用事業和能源等敏感行業的定價政策應受到監管。高層和員工薪酬政策,需要對大眾所受的壓力保持敏感。我們亦需要根據公司有否積極表現出更可持續的長遠方針,從而評估管治反彈、品牌稀釋或損失市場份額的風險。通過政府政策,以及投資者利用其長期資金成本的影響力,打破寡頭壟斷市場,將可獲得經濟收益。

重視社會成果的影響力策略(Impact strategies),未來將更加普遍。聯合國部分可持續發展目標可納入設計投資組合的條件,這些投資組合投資的公司有助減少飢餓、提供廉價和清潔能源,及減低醫療護理負擔和讓人更容易獲得幫助。我們投資的能源和糧食生產需要更具可持續性、不會導致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並避免近年來嚴重的供應鏈脆弱問題。 

相關文章

CIO觀點

美國例外論:世界最大經濟體能否一直爲投資者創造收益?

CIO觀點

忘記政治:大選不會左右投資者對美國的興趣

CIO觀點

值得延長債券年期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