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科技趨勢

智能城市的潛在投資機會

重點

環球眾多城市正利用新科技改善基建和生活質素
智能城市可以提供較具可持續性的選擇
我們認為建立或使用各項解決方案(如運輸和能源效益等)的公司,將具有潛在機會

到了2050年,美國近90%人口將居於城市地區。1  智能城市及其背後的科技,將可為城市創造美好前景,並在現時為投資者帶來潛在回報。智能城市融合感應器、數據分析、5G、物聯網(IoT)設備及其他科技,可望改善市民的福祉、安全、資源效益和基建質素。

全球智能城市市場正成增長趨勢,可提供有力的潛在投資機會。2019年市場估值為3,929億美元2 ,但預期到了2030年將增至達3.7萬億美元3 ─ 北美或處於領先位置,佔有其中45%收益。4

  • {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urban-population-share-2050?tab=chart&country=~USA;Our World In Data: Share of the population living in urban areas, 1500 to 2050}
  •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256262/worldwide-smart-city-market-revenues/;Statista (3/3/2023): Size of smart cities market worldwide in 2019 and 2030}
  • {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press-release/global-smart-cities-market;Grand View Research (December 2022): Smart Cities Market Size Worth $3,728.3 Billion by 2030}
  •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en/news-release/2023/04/18/2649592/0/en/Smart-City-Market-estimated-to-achieve-USD-6782-Billion-by-2032-North-America-to-be-in-the-lead-Market-us-Report.html;Global News Wire (4/18/2023): Smart City Market estimated to achieve USD 6782 Billion by 2032, North America to be in the lead}

智能科技進步讓投資者向前邁進

科技發展推動智能城市革命,意味在開發、製造或部署對連接、交通和能源效益極為重要的科技行業之中,都能提供堅實的機會:

  • 感應器: 感應器可擔任智能城市基建的眼睛和耳朵,負責監察和收集數據,從而達致明智決策。例如我們可以使用Bosch、Airly和Omron等公司的感應器收集污染物數據,準確釐定空氣質素指數,或測量噪音干擾的分貝水平,而無需進行空氣質素或噪音水平調查。總部位於加州的PNI Sensor Corp提供Place Pod產品,為可支援物聯網的智能泊車感應器;德州儀器則提供各種感應器,測量濕度以至環境光等各項數據。感應器需要半導體晶片,這些晶片一般來自Honeywell International、英特爾和英偉達等美國公司。
  • 5G: 連接可確保設備和感應器之間通訊流暢,實現實時數據交換,更迅速輕鬆地監察和改善安全性、能源使用、照明、泊車和公共交通。高通、Verizon和T-Mobile等美國公司均有提供5G連接方案。2020年,市場規模為81億美元,預期2023年至2028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62%,5 加上美國通過《2020年5G安全保障法案》,6 全球5G基建市場可望增長。
  • 人工智能(AI)軟件和數據處理: AI軟件讓我們能夠處理和利用來自智能城市、城市居民及相關設備的龐大數據。對比手動組織和提取來自空氣污染水平以至交通擠塞等各種數據,此過程可能需要數天時間,且容易出現人為錯誤;對比之下,智能城市將改用人工智能軟件和數據處理工具完成大部分工作。過程不但可以集合整個城市的眾多感應器數據,亦可以提供易於理解的視覺化簡報。例如Tableau便提供了先進分析和數據視覺化平台;微軟的Power Business Intelligence平台則可以結合多個資訊來源進行處理和視覺化。
  • 物聯網和雲端/邊緣運算: 到了2030年,預期物聯網科技的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3.4萬億美元,7 ,預期雲端/邊緣運算亦會錄得增長。8 兩項科技均為數據處理和系統協調的支柱,讓智能城市能夠儲存和傳輸數據。思科提供各項物聯網方案,包括監察交通訊號、水災、水質和交通擠塞的能力,而英特爾的物聯網處理器可協助建立互相連接的設備。
  • 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對智能城市舉足輕重,可確保防止數據被盜取、智能財產權損失、系統或網絡故障,這些問題可導致服務受阻,甚至造成實際損害。在智能城市的未來,頂尖網絡安全方案將極具價值。例如Palo Alto Networks的雲端安全服務和新一代防火牆,可協助保護IoT設備及其數據免受不良行為者侵害;IBM的網絡和雲端安全方案則可提供重要保障。
  • {https://www.expertmarketresearch.com/reports/5g-infrastructure-market;Expert Market Research: Global 5G Infrastructure Market Outlook}
  •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6th-congress/senate-bill/893;Congress S.893 - Secure 5G and Beyond Act of 2020}
  • {https://www.fortunebusinessinsights.com/industry-reports/internet-of-things-iot-market-100307;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April 2023): Internet of Things (IoT) Market Size, Share & Covid-19 Impact Analysis, By Component (Platform, Solution & Services), By End-Use Industry (BFSI, Retail, Government,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Energy, Transportation, IT & Telecom, and Others), and Regional Forecast, 2023-2030}
  • {https://www.statista.com/topics/1695/cloud-computing/#topicOverview;Statista (6/7/2023): Cloud computing - statistics & facts}

現實世界的智能城市

基建老化為現時美國城市的主要問題之一。交通、能源和供水系統過時,往往無法達到現代需求,導致擠塞、高價格和服務受阻,例如紐約時代廣場地底一條127年歷史的主要水管近期便爆裂。未來20年,美國市政府將投資約41萬億美元於各項解決方案,包括改善能源傳輸和回收的智能電網,以至智能交通管理和泊車系統。9

交通運輸具有投資潛力,至今是智能城市發展的主要焦點。電動車徹底改變個人和公共交通,許多公司亦有參與其中。到了2026年,福特將在電動車投資超過500億美元,10 而越野路華亦會投資數十億美元開發電動車。11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汽車可減少排放和交通擠塞,相關服務已在三藩市投入運作。Waymo擁有250輛汽車的運行許可證,Cruise則可每日運行100輛汽車,晚上則可運行300輛。12

將感應器整合至道路、收費公路和交通管理系統以改善交通流量,並減少瓶頸的做法日見普遍。Uber和Lyft等乘車共享平台大受消費者歡迎,除此之外,其他以流動為服務(MaaS)的選項,如快閃巴士服務、共乘公司及單車和滑板車共享系統,也有蓬勃發展。華盛頓的Cavnue和三藩市的Streetlight Data等公司開發互聯道路科技,而Optibus則為紐約公共交通提供營運軟件。

市民需要綠色方案,69%的美國人贊成在2050年前成為碳中和國家。13 智能城市亦將更具可持續性。由思科、通用電氣和施耐德電氣等公司推動的智能電網,有助監察能源流向,並快速回應供求波動;Tesla和松下等公司的分散式電網和電池,則可提供能源儲存,帶來類似優勢。科技監察可改善廢物管理,或有助解決阻礙增長和宜居程度的資源限制,例如西南部的用水問題。

  • {https://smartamerica.org/teams/smart-cities-usa/;Smart America: SMART CITIES USA}
  • {https://media.ford.com/content/fordmedia/fna/us/en/media-kits/2021/electric-vehicles.html.html;Ford: Ford Electric Vehicle Strategy}
  •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jaguar-land-rover-plans-invest-15-bln-pounds-electric-push-2023-04-19/;Reuters (4/19/2023): Jaguar Land Rover boosts investment to catch up in EV race}
  • {https://www.npr.org/2023/08/10/1193272085/san-francisco-has-lots-of-self-driving-cars-theyre-driving-first-responders-nuts#:~:text=Art%20%26%20Design-,Bay%20Area%20first%20responders%20aren%27t%20happy%20about%20the%20idea,from%20police%20and%20fire%20departments;NPR (8/10/2023): California allows robo-taxis to expand and emergency responders aren't happy}
  • {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3/08/09/what-the-data-says-about-americans-views-of-climate-change/;Pew Research Center (8/9/2023): What the data says about Americans' views of climate change}

有甚麼因素阻礙智能城市的進步?

雖然智能城市科技優勢眾多,但未來發展仍然複雜。智能城市計劃可能需要大量投資,且項目可能面臨資金挑戰。市政機構普遍尋求公私合作關係來彌補資金不足,例如西門子便在柏林一個地區規劃Siemensstadt。

在其他情況下,法規或公眾意見可能阻礙創新。Uber遭到反對,導致在俄勒岡州波特蘭等地面對禁令和法律糾紛。機場最初亦拒絕共乘服務,洛杉磯國際機場早在2019年曾禁止路邊接送以緩紓擠塞。

雖然如此,美國城市還是透過反覆試驗獲得進展。現時有更多經過驗證的例子,說明推行智能城市的成果,而資金充裕可讓更多市政府受惠於這些顛覆性的科技。

城市未來更加智能化及連繫加深,將可帶來潛在投資機會

美國正展開智能城市革命,投資者有機會支持更具創新意念、更緊密連繫及更可持續的城市。物聯網設備、感應器、5G、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等科技進步,使智能城市成為現實,上述領域有機會出現新一輪投資機會。

Related Articles

科技趨勢

美國鞏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

科技趨勢

不僅是人工智慧?探究2024年科技股的關鍵驅動因素

科技趨勢

人工智慧持續發展 科技股圍行情有望延續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5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