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科技

美國的產業政策可引領新一波增長及創新

  • 03 四月 2023 (7 分鐘閱讀)

重點:

  • 美國近期的立法,應可為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科技、自動化和交通等重要領域的投資開闢新時代
  • 根據新法例,公司在國內進行製造工序可獲得補貼,這應有利加快活動
  • 我們預期《降低通脹法案》和《CHIPS法案》可望為美股帶來長達多年的重要動力

雖然目前地緣政治不確定、通脹居高不下和貨幣政策收緊,但科技進步的未來和實現淨零之路似乎一片光明。

下一階段的工業革命或可帶來更優質、更清潔及更可持續的長遠增長。科學和科技發展不斷進步,將有助推動和加快現有的結構趨勢。 

美國近期先後立法,市場認為此舉可改變形勢,應可為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科技、自動化和交通等重要領域的投資開闢新時代。  

總統拜登於2022年8月簽署成為法律的《2022年為生產半導體和科學制訂有利激勵措施的法案》(簡稱CHIPS法案)提供了2,800億美元投資,藉此支持美國半導體生產等科技升級和「回流」。

根據白宮的說法,法案將「加強美國的製造業、供應鏈和國家安全,並投資於研發、科學和科技」,確保美國繼續擔當「各個行業的未來領導者,包括納米科技、清潔能源、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1

美國加快實現淨零排放

此外,同樣在2022年8月生效的《降低通脹法案》(IRA),預示了美國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銀行預期,工業脫碳的經濟形勢將大幅改變。2

法案推進了人們從未想過美國可引領的範疇。過去美國被視為步伐落後,但現在受到政府政策和相關經濟機會支持,或可成為重要的脫碳領導者。

這些決定是由2021年11月生效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支持;此價值1萬億美元的建議政策組合,將用於改善高速公路、道路和橋樑,並讓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和鐵路網絡現代化。3

三項法案的優先次序相互重疊 ─ 加上近年發生的貿易戰,反映保護主義似乎是政策背後的原因之一。這些法案合共建議美國政府在未來十年撥付約2萬億美元。4

引入和實施相關法案,無疑可為多個行業和板塊帶來巨大影響。重大投資機會亦因此正在蘊釀之中。

能源與科技更為清潔

我們預期IRA在某程度上有助私營業界及投資者,支持難以減排的行業脫碳。法案撥支數十億美元用於新的開支和稅務減免,旨在增加清潔能源投資、降低醫療護理成本和增加稅收。目標是在2030年前大幅減少美國的碳排放。

據麥堅時稱,約430億美元的IRA稅務減免旨在降低電動車、節能電器、屋頂太陽能電池板、地熱供暖和家用電池的價格,從而減少排放。5

這筆援助以結合貸款擔保、稅務優惠和資助的方式提供 ─ 預期清潔電力和輸電將獲得最大份額,清潔交通也會獲注入大量現金。 

立法方案的規模達到約4,000億美元,未來數年應可推動在清潔能源和清潔科技的大量投資,可望再度帶動一輪長遠投資機會。6

企業將會是稅務減免的最大受惠者 ─ 約2,160億英鎊 ─ 預期這將刺激清潔能源、運輸和製造業的私人投資。7 例如,製造和回收鋰電池的投資預期將大大受惠,成為整體重要科技回流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投資將同步並進。

總括而言,這應可構成重要動力,進一步推動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科技、能源效率和儲存的發展,及支持這些科技的廣泛基礎設施和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已訂立目標,在2030年前僱用數萬名工人提供30吉瓦的海上風電 ─ 足以為1,000萬個家庭提供清潔能源,同時創造新就業機會。8

另一方面,美國鼓勵轉向清潔能源的對象,不只限於企業。據白宮稱,受惠於清潔能源和電動車稅務減免的家庭,每年將節省超過1,000美元;而購買發熱泵或其他節能家庭電器的家庭,可直接獲得14,000美元的消費退稅,家庭每年最少可節省350美元。

此外,約750萬個家庭將可在屋頂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並享受30%的稅務減免,在系統的整個生命週期內,每年讓家庭節省9,000美元,最少也可節省300美元。9

自動化和製造開支增加

半導體無處不在,它是工業系統和機器的重要組件,且可見於冰箱和智能手機,以至機械人科技和應付氣候變化的科技,如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

半導體亦是具政治價值的商品,這可見於美國決定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和先進製造設備。10

雖然美國處於晶片設計行業的前沿,但在全球半導體製造上只佔12%。大部分生產(約75%)集中在東亞。11

由此可見半導體是一間大生意;2021年,半導體短缺為美國GDP增長帶來的打擊估計達到2,400億美元。12 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銷售額為6,000億美元,據麥堅時的分析顯示,直至2030年,全年增長率每年為6%至8%,意味著在2030年底,行業的潛在價值為1萬億美元。13

2022年CHIPS法案提供了527億美元新資金,促進美國境內的半導體研究和製造。美國政府的目標是增加投資國內的半導體製造能力。

當局亦希望促進尖端科技研發和商業化,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納米科技和清潔能源。許多美國半導體製造公司已宣佈將加大在裝配上的投資,而外國製造商預期將成為行業的直接投資來源。

振興半導體行業

CHIPS法案對自動化和製造業有著重大潛在影響。新科技意味在社會應用的機械人科技,將可提高效率、準確度和安全性。這是重要的增長機會,而我們仍處於此顛覆性的長期趨勢初期。

例如回顧過去,公司每年在半導體上平均花費60億美元,現在則增至約210億美元 ─ 原因為CHIPS法案為國內製造的半導體提供約25%補貼。14 建造一間半導體組裝或晶圓廠房大約需要三年時間,可見這筆開支將會持續。美國企業正大力投資製造業;整體開支總額已由年均490億美元,增至目前約1,200億美元。15 數字急升的部分原因正是IRA和CHIPS法案。重點是這種資本開支是由政府支撐,對經濟的敏感度較低,加上項目屬長期性質,應可長時間支持這種增長。

此外,美國現時的機器可說是史上最古舊,立法措施正好為投資和資本開支創造了極之利好的環境。16

這項立法最終徹底改變了上任美國總統造成的局面。特朗普提高和徵收關稅,促使國際作出類似回應,這種不確定性嚴重減慢了相關活動。 在拜登的新法律浪潮下,公司在國內進行製造工序可獲得補貼,這應有利加快活動。

電動車銷量可望急升

這些措施及進一步行動正為電動車行業帶來極大影響,且趨勢可能在未來持續 。汽車成本下降、電池科技改進及消費者重視環保趨勢,令人留意到消費者日益關注電動車。 其中受到忽視的一點,是製造汽車和電池需要巨額投資,而現時承諾的資本開支將用於未來12至24個月生產的汽車,因此現在便需要展開投資。

此外,作為降低通脹法案一部分,美國公民購買新電動車可獲得最高7,500美元稅務減免,二手電動車則可獲得4,000美元減免。

據研究估計,今年電動車市場的收益將達到4,576億美元,全年增長率超過17%,到了2027年,預測市場規模將達到8,580億美元。17

電動車與自動化和半導體行業有著密切關係:內燃機需要人手製造,但電動車和電池則是由自動化和機械人科技製造。更重要的是汽車從內燃機轉向電動,會令半導體零件大增。

平均每輛內燃機汽車的半導體價值約500美元,反觀電動車則達到1,000美元,隨著科技發展,預期數字將迫近1,300至1,500美元。截至2022年,售出的汽車之中約有八分之一為電動車,預期到了2027年,電動車將佔三分之一至一半。18

未來可期

拜登政府訂立的法案確立了美國加強其製造業基礎的希望。法案亦針對美國認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藉此維持美國在科技業的領先地位、增強國防能力和加強供應鏈。

疫情揭示了若干行業的供應鏈弱點 ─ 如半導體和製藥生產。促進國內生產和鼓勵經濟活動回流,便是針對這些問題的措施。

雖然IRA的整體數字驚人,但重點是其規模近乎沒有限制。當中眾多要素 ─ 如電動車激勵措施和零碳電力 ─ 均屬「無上限」的稅務減免。因此,只要達到相關條件,美國政府便會給予奬勵 ─ 政府花費的金錢並沒有限制。19

由於大量公共資金流入,展望未來,我們預期這可望為美股帶來多年重要動力。

  • RkFDVCBTSEVFVDpDSElQUyBhbmQgU2NpZW5jZSBBY3QgV2lsbCBMb3dlciBDb3N0cywgQ3JlYXRlIEpvYnMsIFN0cmVuZ3RoZW4gU3VwcGx5IENoYWlucywgYW5kIENvdW50ZXIgQ2hpbmEgfCDnmb3lrq4=
  • SG93IHRoZSBVUyBJbmZsYXRpb24gUmVkdWN0aW9uIEFjdCB3aWxsIGltcGFjdCB0aGUgZWNvbm9teSB8IOS4lueVjOe2k+a/n+irluWjhyAod2Vmb3J1bS5vcmcp
  • RmFjdCBTaGVldDogVGhlIEJpcGFydGlzYW4gSW5mcmFzdHJ1Y3R1cmUgRGVhbCAtIFRoZSBXaGl0ZSBIb3VzZSBCaWRlbjogSW5mcmFzdHJ1Y3R1cmUgYmlsbCBpcyAnbW9udW1lbnRhbCBzdGVwIGZvcndhcmQnIC0gQkJDIE5ld3M=
  • V2hhdOKAmXMgaW4gdGhlIEluZmxhdGlvbiBSZWR1Y3Rpb24gQWN0IChJUkEpIG9mIDIwMjIgfCDpuqXloIXmmYI=
  • V2hhdOKAmXMgaW4gdGhlIEluZmxhdGlvbiBSZWR1Y3Rpb24gQWN0IChJUkEpIG9mIDIwMjIgfCDpuqXloIXmmYI=
  • V2hhdOKAmXMgaW4gdGhlIEluZmxhdGlvbiBSZWR1Y3Rpb24gQWN0IChJUkEpIG9mIDIwMjIgfCDpuqXloIXmmYI=
  • V2hhdOKAmXMgaW4gdGhlIEluZmxhdGlvbiBSZWR1Y3Rpb24gQWN0IChJUkEpIG9mIDIwMjIgfCDpuqXloIXmmYI=
  • RkFDVCBTSEVFVDpCaWRlbiBBZG1pbmlzdHJhdGlvbiBKdW1wc3RhcnRzIE9mZnNob3JlIFdpbmQgRW5lcmd5IFByb2plY3RzIHRvIENyZWF0ZSBKb2JzIC0g55m95a6u
  • QlkgVEhFIE5VTUJFUlM6VGhlIEluZmxhdGlvbiBSZWR1Y3Rpb24gQWN0IOKUgCDnmb3lrq4=
  • VS5TLiBhaW1zIHRvIGhvYmJsZSBDaGluYSdzIGNoaXAgaW5kdXN0cnkgd2l0aCBzd2VlcGluZyBuZXcgZXhwb3J0IHJ1bGVzIHwg6Lev6YCP56S+
  • 54K655Sa6bq85Y2K5bCO6auU5bey5oiQ54K65Zyw57ej5pS/5rK75ZWP6aGMIOKUgCDmipXos4fogIXmh4nmgI7mqKPpg6jnvbLvvJ8gfCDlronnm5vmipXos4fnrqHnkIbmoLjlv4Pmpa3li5npg6ggKGF4YS1pbS5jb20p
  • QW5hbHlzaXMgZm9yIENISVBTIEFjdCBhbmQgQklBIEJyaWVmaW5nIHwg576O5ZyL5ZWG5YuZ6YOoLyBTZW1pY29uZHVjdG9yIHNob3J0YWdlIGNvdWxkIGRlbnQgR0RQIGdyb3d0aCwgYm9vc3QgaW5mbGF0aW9uIChjbmJjLmNvbSk=
  • VGhlIHNlbWljb25kdWN0b3IgZGVjYWRlOkEgdHJpbGxpb24tZG9sbGFyIGluZHVzdHJ5IHwg6bql5aCF5pmC
  • 576O5ZyL57aT5r+f5YiG5p6Q5bGAIDMwLzkvMjAyMg==
  • 6IGW6Lev5piT5pav6IGv6YKm5YSy5YKZ6YqA6KGM57aT5r+f56CU56m26YOoIDAxLzEwLzIwMjI=
  • 576O5ZyL5Lq65Y+j5pmu5p+l5bGA77yM5bu656+J6ZaL5pSv5pW45pOa77yMMDEvMTIvMjAyMg==
  • RWxlY3RyaWMgVmVoaWNsZXMgLSBXb3JsZHdpZGUgfCBTdGF0aXN0YeW4guWgtOmgkOa4rA==
  • 5qiZ5pmu55Kw55CD77yI5YmN56ixSElTIE1hcmtpdCBBdXRvbW90aXZl77yJ77yMMjAyMuW5tDnmnIjvvIxJbmZpbmVvbiBBdXRvbW90aXZlIERpdmlzaW9uIENhbGzvvI/lronnm5vmipXos4fnrqHnkIY=
  • IlRoZSBDbGltYXRlIEVjb25vbXkgSXMgQWJvdXQgdG8gRXhwbG9kZSIgfCBTRUo=

Related Articles

科技

不僅是人工智慧?探究2024年科技股的關鍵驅動因素

  • by AXA Investment Managers
  • 30 一月 2024 (7 分鐘閱讀)
科技

人工智慧持續發展 科技股圍行情有望延續

科技

機器人行業應能在 2024 年進一步增長

  • by Tom Riley
  • 12 一月 2024 (7 分鐘閱讀)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