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市場動態

每月投資觀點

關鍵投資主題

英國的收益和價值
歐元區利率和通膨
中國:正在上升的通縮風險

英國市場提供收益和價值

歐元區利率在短短 12 個月內減半,歐洲央行政策制定者認為貨幣政策現時已接近中性水平,或正逐步靠攏中性水平。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利率和核心通膨之間的差距,來評估歐洲央行的政策利率與中性水平的接近程度。一年前,利率為 4%,核心通膨率為 2.9%。如今利率為 2%,核心通膨率為 2.3%,差距已經消失。另一個有趣的指標來自遠期利率曲線。一年前,一年期和五年期短期歐元遠期利率分別比存款便利利率低 100 個基點和 150 個基點。而如今的利率恰好位於這兩個遠期利率之間,一年期遠期利率比存款便利利率低 20 個基點,五年期遠期利率則比其高 50 個基點。需要注意的是,歐元區的潛在經濟成長率與通膨目標大約為 2.75%。因此,長期政策利率在 2.5% 左右,與中性水平並不相差太遠。


評估歐洲央行的政策立場

歐元區利率在短短 12 個月內減半,歐洲央行政策制定者認為貨幣政策現時已接近中性水平,或正逐步靠攏中性水平。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利率和核心通膨之間的差距,來評估歐洲央行的政策利率與中性水平的接近程度。一年前,利率為 4%,核心通膨率為 2.9%。如今利率為 2%,核心通膨率為 2.3%,差距已經消失。另一個有趣的指標來自遠期利率曲線。一年前,一年期和五年期短期歐元遠期利率分別比存款便利利率低 100 個基點和 150 個基點。而如今的利率恰好位於這兩個遠期利率之間,一年期遠期利率比存款便利利率低 20 個基點,五年期遠期利率則比其高 50 個基點。需要注意的是,歐元區的潛在經濟成長率與通膨目標大約為 2.75%。因此,長期政策利率在 2.5% 左右,與中性水平並不相差太遠。


出口通縮風險

中國的通縮環境到今年 7 月已是第 34 個月,PPI 保持不變。PPI 持續疲軟引發產能過剩擔憂,並影響出口價格,加大出口通縮的風險,最終對其他製造業經濟體的增長構成挑戰。儘管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容忍,因為許多進口國仍面臨較高的通膨,但一旦它們的通膨率回到目標區間,就可能會成為問題。中國持續疲軟的國內消費和強勁的製造業構成了持久的通縮風險,而人民幣貶值可能成為通縮溢出至其他市場的另一個潛在管道。中國的出口競爭力範圍廣泛,從高科技產品到基礎金屬皆有涉及。隨著其貿易日益從美國轉向歐洲和亞洲經濟體,這些地區面臨的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可能加大。與此同時,新興市場越來越容易受到潛在的通縮衝擊,因為其 CPI 籃子中「核心」必需品占比增加,且來自中國的進口占消費的比例在上升。


資產類別觀點摘要

以下觀點反映首席投資總監團隊對資產類別回報和風險之預期。色塊顯示相對於長期觀察趨勢三到六個月內的預期回報。

正面中立負面

首席投資官團隊意見借鑒了安盛資產管理投資團隊的觀點,並不作為資產配置建議。

利率

 財政和通膨擔憂支撐孳息率曲線趨陡

美國國債

 聯儲局可能採取寬鬆政策支撐孳息率曲線短端,但可能推高長期孳息率

歐元 - 核心政府債券

 核心利率趨陡反映政策利率可能低於中性水平

歐元 – 政府債券利差 

 法國的政治和財政風險表明投資者更青睞西班牙和義大利

英國國債

 市場關注稅收相關的預算提案,但總體回報仍略為正向

日本國債

 長期孳息率穩步上升加劇了投資者對全球債券市場的擔憂

通膨

 美國通膨風險偏上行;短存續期策略更受青睞

信貸

 利差波動性仍然較低,但視乎宏觀經濟和股票風險 

美元投資級債券

 在穩定的信貸背景下,今年的收益回報率有望達到 4%-5%

歐元投資級債券

 歐洲央行利率穩定,信貸需求強勁

英鎊投資級債券

 總回報健康,但易受國債曲線波動影響 

美元高息債券 

 具有吸引力的收益回報,且回撤風險低於股票市場

歐元高息債券 

 健康的收益回報,可能繼續高於歐元區通膨率

新興市場硬通貨 

 提供了在美國信用債之外有吸引力的分散投資機會,孳息率也更高 

股票

 

積極的市場動能持續推動新高,但宏觀經濟和估值風險依然存在

美國

 儘管面臨潛在的經濟放緩風險,盈利增長預期依然穩健;人工智慧投資主題保持強勁勢頭

歐洲

 市盈率有所上升;股息孳息率和估值相比美國更具吸引力美國

英國

 儘管存在宏觀風險,但業績更好;大型股受關稅影響較小 

日本

 自 4 月以來表現穩定,利率保持不變,全球資本支出週期出現改善跡象

中國

 科技行業和政策因素是利好;但通縮背景下更廣泛的盈利面臨挑戰 

 投資主題*

 長期看好人工智慧和碳轉型策略

* 安盛資產管理確定了由大趨勢支持、最有能力駕馭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的多個主題,我們認為企業正在對此加以利用。這些主題包括:自動化與數位化、消費趨勢與長壽經濟、能源轉型以及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

資料來源:彭博社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5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