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尼系數」失控
- 11 七月 2025 (3 分鐘閱讀)
美國經濟違反眾多傳統經濟分析。其中尚未獲充分理解的,可能是收入高度不平等,會對經濟運作造成甚麼影響。高收入群體受惠於擁有資產,受高利率的影響較小。當美國推行「政策支援」時,富有群體可從市場迅速復甦獲益,這令美國避免陷入其他地區可能發生的衰退。美國的「大而美法案」可能加劇收入不平等,意味不同家庭收入和財富水平,將促成不同經濟前景。經濟衰退需要一些因素來衝擊市場,進而牽連富有群體。但目前風險資產處於牛市模式。同時,新一輪關稅威脅和聯邦儲備局(聯儲局)受壓,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元,並提高通脹預期。
抵禦衰退(?)
近期環球股市的價格動能持續強勁,未有受政策不確定性持續、中東軍事衝突升級,及普遍經濟增長預測下降拖累。美國衰退的情景可能導致資產價格表現大幅轉變,但實際發生的機會不高。眾多觀察人士未能理解此情況。疫情以來,整體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乏力(每年不足1%,對比過去50年的年化增長為2.8%)。貨幣政策大幅收緊,使借款人的生活更加困難 ─ 30年期按揭貸款平均利率為6.75%,對比聯儲局加息前為3%。此外,消費者亦需為進口商品支付更高價格。
背後原因未必健康
我們普遍從整體考慮經濟。但事實上經濟相當複雜,由眾多企業、機構和個人組成,擁有無限的連結網絡。各個經濟環節在任何時候均可能表現不同。例如在過去十年,整體經濟GDP增長24%,但製造業產出一直持平。家庭面對的經濟挑戰大為不同,取決於其收入和財富。我們研究那些使家庭生活困難的因素 ─ 生活成本上漲、零工經濟職位增加、利率上升 ─ 並竭力思考怎樣繼續發展經濟。重點是每個人的收入並不相同 ─ 這種現象明確不過,但可以產生嚴重後果,尤其是在美國,收入不平等會產生重大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果。
市場影響經濟
根據美國官方數據,2003年至2023年(最新公布的數據)期間,最富裕的五分之一家庭,平均收入累計增加32%。對比之下,最低五分之一家庭的平均收入僅增長12%,而中間五分之一(即美國中產階級)的收入則增加17%。相對而言,富人越來越富有,而窮人在過去十年難以達到實際收入增長。他們的開支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且最低收入群體的困境不會引致經濟衰退。關稅和減稅可能使實際收入差距趨勢進一步惡化。
富人不單只依靠工資;他們傾向擁有資產(股票、債券和房地產),並從這些資產產生的收入和價格升值受惠。根據官方數據,過去50年,資產收入年均增長6.2%,工資及薪金增長則為5.7%。高收入群體賺取更多,收入增長更快,同時從金融和房地產投資組合的收入和資本收益之中獲益。只有在市場調整時,這種收入流才會受到干擾。當中的循環關係明顯 ─ 當市場調整,收入和資本增值下降,開支受到打擊,繼而出現經濟衰退。但當市場上揚,收入和資本升值變成正數,則可支持高收入群體恢復開支,推動經濟增長。
這種正面動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低收入家庭難以從科技股增長獲益,對比之下,富裕人士可透過其401k退休計劃或經紀賬戶擁有這些股票。如出現經濟衰退,便需要某種因素摧毀股市;如要摧毀股市,便需要衝擊 ─ 例如貨幣緊縮或信心崩潰。我認為聯儲局不會再次收緊政策,而信心所受的衝擊難以預測(可能不會長時間持續,例子可見4月2日後的時期)。回想一下過去的疫情。在初期封城的衝擊過後,市場迅速復甦,這主要歸功於政策措施惠及高收入家庭,惟當時普遍認為美國將陷入長期的嚴重經濟衰退。
大致平等
美國為極端例子。堅尼系數是評估收入不平等的指標,系數為零表示完全平等,1即代表絕對不平等。世界銀行根據堅尼系數算法,按0-100分級估計收入不平等的程度。2023年,估計美國於這項指標達到41.8。系數較高(較不平等)的國家包括南非(63.0)、巴西(51.6)和土耳其(44.5);而系數較低(較平等)者則包括英國(32.4)、法國(31.2)和挪威(26.9)。收入較為平等,實際收入受到的衝擊(如2022年歐洲能源價格衝擊)往往會產生更廣泛及整體的影響。這正是德國實際GDP自2022年以來下降的部分原因,當然背後還有其他因素。目前美國的預算建議,或只會進一步加劇收入不平等,使美國經濟繼續高度依賴金融市場,及維持科技業超級利潤的能力。在不平等的社會,水漲船高不一定惠及所有人,而在較為平等的社會,突如其來的洪水足以讓所有人遭殃。歐洲社會民主環境的政策模式,傾向於解決不平等,難題在於怎樣與刺激增長互相平衡。美國的政策模式傾向促進增長,但會以民粹承諾包裝不平等的現象。
動能向好
我們大部分時間未有陷入經濟衰退,美國的正面回應循環,支撐了強勁股票回報和經濟增長。這逐漸累積成估值冠絕全球的股市,其自身的積極動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資金。根據一個月和三個月變動計算的股票指數價格動能指標,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指數於國際間的比較(22項不同指數)名列前茅,只有韓國和以色列高於美國。指標近期向下,這可能顯示環球股市已表現落後一段時間 ─ 主要視乎市場氣氛,而目前似乎對政策手段較為寬容。
但估值高昂
我已經多次談及估值,安盛投資管理的市場策略一直嘗試平衡估值與宏觀經濟因素、氣氛和技術因素對市場的影響。若干資產類別的估值普遍較高,原因在於其宏觀形勢(或利潤和槓桿等整體基本因素)向好。我曾經研究一系列利率、信貸和股票的估值指標,並根據其過去25年的分佈計算出標準化分數 ─ 實際利率、曲線、信貸息差、市盈率和股息收益率。如預期所料,幾乎沒有資產的估值便宜。最便宜的普遍來自英國 ─ 股票、長期政府債券、實際利率和整體信貸收益率。但當我們考慮到英國的宏觀環境 ─ 英國脫歐、增長乏力、持續通脹和財政惡化 ─ 英鎊資產的低廉估值實屬預期之內。除英國外,歐洲股票(股息收益率)和實際利率的分數相當不錯。
政治代價高昂
美國股票和信貸息差普遍獲視為非常昂貴,這點並不令人意外。「優越論」已於價格反映,每股盈利增長需要高於現行分析師的普遍預測,才能使現有市盈率顯得合理(更遑論市盈率回落至長期平均值)。目前減稅和放寬規管的政治動力有利資本回報多於勞動力回報,這加劇了收入不平等,同時提升高收入群體的實力。難以想像這種情況怎樣才能停止。經濟衰退總是會導致利潤率和盈利下降,但美國似乎變得更能抵禦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全球地區受到增長乏力、投資和創新受到結構限制,及政治體系因債務而受壓等問題困擾。美國的財政負擔日益沉重,但限制較少,因全球地區為美國提供資金,其回報則是由槓桿化及社會不平等組成的機制繼續創造增長。我不理解為甚麼特朗普的施政選擇擾亂這種機制。
特朗普與市場憂慮再現
不過,本週的關稅威脅及特朗普持續評擊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可能對美國產生負面影響。通脹損益平衡開始上行-五年期/五年期通脹掉期利率持續走高,美元再次轉弱,甚至比特幣亦上試新高。聯儲局於6月17日至18日的會議記錄,明確表達對通脹走高的普遍憂慮 ─ 即使關稅衝擊屬暫時性。投資者應該擔心,令美國未償還債務再增加數萬億美元的預算獲得支持過後,總統特朗普再向聯儲局施壓,要求當局減息以降低債務融資成本 ─ 經濟師稱之為「財政主導」。這可能造成收益率上升、美元走弱及通脹升溫的風險,最終導致信貸和股票估值出現調整。長期信貸的共識非常強烈,正如彭博本週的文章所指,這種共識日益以槓桿形式在信貸違約掉期指數市場反映。關稅或聯儲局等後續行動造成的風險正在上升。於風險動能呈現強勢過後,戰術投資者或可再次採取審慎態度。
表現數據/數據來源:LSEG Workspace DataStream、ICE Data Services、彭博、安盛投資管理,截至2025年7月10日,除非另有說明。過去表現不應視為未來回報的指標。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5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