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可持續投資

綠色增長、去增長還是a-增長:了解可持續經濟的新發展模式

  • 01 二月 2023 (7 分鐘閱讀)

  • 追求GDP增長為地球帶來破壞,一些人士提出新的經濟模式,希望支持更可持續的未來
  • 這些概念包括綠色增長、去增長和a-增長等,三種模式採取不同途徑,大幅降低資源消耗,並重新調整經濟政策重點
  • 未來,我們勢必迎來某些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源自以上概念。負責任投資者將因此受到顯著影響

宇宙或許正在膨脹,但地球及其資源有限。這種想法猶如當頭棒喝,促使投資者尋找建立負社會責任的投資組合。我們希望增長能夠推動經濟,並讓公司蓬勃發展,但我們日益意識到,如要達致可持續增長,更必須兼顧保護地球。

如您在12月四出購物送禮,一定了解到人們作出許多完全不必要,甚至是浪費的消費,但這正為公司創造利潤,為投資者帶來回報 ─ 甚至定奪國家的成功。過去70年,我們使用GDP來衡量國家的繁榮程度,即商品和服務的總銷售增長。GDP的設計者美國經濟學家Simon Kuznets本來不打算單獨使用此指標,原因在於GDP未有確認經濟活動的影響1 。母庸置疑的是,追求GDP增長一直在損害地球,並威脅到我們未來經濟繁榮的能力,但我們有哪些選擇?

思考這個問題時,抵抗氣候變化顯然成為問題的核心。我們取用地球資源時,整個價值鏈都會產生排放。而當我們希望改善新興國家的社會環境,促進平等,同時亦遇到了殘酷現實;據聯合國兒童援助機構UNICEF在2022年發表的研究,如全球每個人都以發達國家的速度消耗資源,便需要相當於3.3個地球才能滿足需求。2 聯合國環境署去年亦發現,根據多國現行的承諾,全球暖化幅度可能迫近2.6°C,將造成極大破壞。3

此簡單事實有助解釋為甚麼過去由經濟師和其他學者主導的範疇,如今連商界和金融界領袖亦捲入了長時間討論,各方提出的全新經濟架構模式,可更有效適應新的可持續世代。「照常營業」不會為未來提供可行願景,因此,我們需要考慮相關建議模式,及投資者受到的潛在影響。

綠色增長

此方案最接近我們現時的發展路徑。綠色增長尋求作出與《巴黎協定》一致的暖化承諾,主要聚焦把能源轉化為可再生資源,並利用科技和碳匯捕獲排放物。此策略側重轉向能源密集度較低的消費,毋須降低需求。事實上,運用這種方法,便能合理化與消費增加相關的增長。因此,電動車成為一項綠色增長方案,可符合目前經濟和市場的運作;然而,卻令我們偏離更加環保的選擇,即直接大幅減少汽車生產和使用。

作為投資者,我們較易理解推動綠色增長的迫切性。政治趨勢和公眾思維變化,意味公司已知道真正可持續的企業策略,或可同時帶來投資資金和消費需求。因此,潔淨科技已成為增長領域,連帶以生物多樣性為重點的投資,以及尋求改善社會成果,或達到特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投資也有長足進展。4 綠色增長的終歸目標是令經濟擴張與資源使用脫鈎,在一些最發達市場,計劃已漸見成效,但如要在全球成功,便需要大幅增加使用可再生科技。5

去增長

提倡「去增長」的人士接受減少生產和消費(尤其是發達國家),可能會導致經濟收縮。這種設想可能令人恐懼 ─ 這代表我們自工業革命以來所信奉的經濟思維,都要重頭思考過來。然而,政策官員對去增長的態度日漸開放,例如每周四天工作,因根據數據顯示,各國可能無法單靠綠色增長來實現減排目標。6 在並非圍繞增長組織的經濟體之中,投資者的角色需要由政府(和資產管理人)擔任創新領袖,這概念已打入主流思維,華爾街投資銀行開始提醒客戶,去增長可能逐漸流行。7 不過,相關討論仍然缺乏系統性,一些擁護者認為去增長應該只限於減少能源和資源使用,而非縮減GDP。

一些主要的去增長支持者將於3月在荷蘭議會發言,另一些人士則吸引了歐盟資金,但目前仍然在游說階段,尚未形成政治力量。8 去增長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如富裕國家迅速削減進口商品消費,以製造業主導的發展中經濟體將受到打擊。也有人質疑發展中國家怎樣在不發展自己經濟的情況下「發展」。

投資者所受的影響亦難以評估。去增長股市到底會是怎麼樣?我們能否從有利社會、對環境沒有淨危害,且不尋求創造新需求的眾多企業,建立可行投資領域?相關潛在影響的研究有限,但最少有一項研究預測股市將崩盤,且陷入通貨緊縮惡性循環。9 眾多問題仍然未有答案,但即使去增長未有成為全球正式政策目標,但也不容忽視,正如去增長倡導者的論點之一是,無論如何這議題總有一天它會加諸我們身上,所以應該做好充份準備。

a-增長

這個類似去增長的模型有時被稱為「無視增長」,它設想了優先考慮社會和環境結果的經濟發展方針。在這個模型下,GDP將被忽略,而其他目標,如改善空氣和水質、增加休閒時間、更佳醫療護理及公平等議題將主導政策,並成為成功準則。這正是循環經濟理念的起點,即商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將聚焦在把浪費減少至接近零,並盡量降低能源使用。這應可為自然界和生物多樣性及排放產生積極影響。

去增長需要人們徹底改變舊有觀念,a-增長亦要多方合作以重新說故事。一些支持者提到鼓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採用「增長中性」模式,10 但此替代方案需要衡量「幸福程度」,而非我們熟悉的經濟指標「實質財富」,前者仍然缺乏簡單清晰度和比較一致性。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議會成員提出的「超越GDP(Beyond GDP)」計劃,正可作為解決此差距的長遠措施。11 從投資角度看,這種擔憂類似去增長情景:大型退休金投資者或希望知道,在增長並不重要的世界,他們如何可以作出將履行責任的保證。

應對變化

本文沒有細看每項提議的替代方案,我們最終採用混合方法也不足為奇 ─ 所有模型在某程度上互相影響。綠色增長極具吸引力,此概念為人熟悉,屬傳統經濟觀念的變奏。但事實上,隨著我們步向本世紀中,如不能直接解決絕對資源消耗的根本問題,便可能不足以確保社會繁榮。我們考慮替代方案時,政治合理性不能視而不見。如我們告訴選民,從煤炭轉投太陽能可以同時保留一切習慣,選民將樂意接受;但如告訴他們堅持改變可能降低生活水平,結果便會相反。

我們未來最有可能發生的經濟現實,將主要從綠色增長模式取經,並融入a-增長、循環哲學等關鍵元素,在積極減少過度消費和浪費的過程之中,確認去增長的理念。此外,相關發展可能因應現實而分散實行,而非全球化地應用。

我們在工業革命過後專注增長,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氣候和社會受到影響,新模型的趨勢可能增強。投資者方面,了解市場大勢相當重要。英文有句格言「slowly at first, then all at once」,或許反映了實際情況。改革的步伐雖然緩慢,我們可能在途中看到轉折點,各個行業和資產類別紛紛隨大勢變化。作為資產管理人,我們的工作是了解形勢變化,並確定其中的難題和機會。

  • QSBicmllZiBoaXN0b3J5IG9mIEdEUCAtIGFuZCB3aGF0IGNvdWxkIGNvbWUgbmV4dCwgV29ybGQgRWNvbm9taWMgRm9ydW0sIERlY2VtYmVyIDIwMjE=
  • UGxhY2VzIGFuZCBTcGFjZXM6IEVudmlyb25tZW50cyBhbmQgY2hpbGRyZW7igJlzIHdlbGwtYmVpbmcsIFVOSUNFRiwgTWF5IDIwMjI=
  • VU5FUDogTWVldGluZyBnbG9iYWwgY2xpbWF0ZSBnb2FscyBub3cgcmVxdWlyZXMg4oCYcmFwaWQgdHJhbnNmb3JtYXRpb24gb2Ygc29jaWV0aWVz4oCZLCBDYXJib24gQnJpZWYsIE9jdG9iZXIgMjAyMi4gVGhlIDIwMTUgUGFyaXMgQWdyZWVtZW50IGNhbGxlZCBmb3IgbGltaXRpbmcgZ2xvYmFsIHdhcm1pbmcgdG8gd2VsbCBiZWxvdyArMsKwQyBhYm92ZSBwcmUtaW5kdXN0cmlhbCB0aW1lcywgYW5kIGlkZWFsbHkgd2l0aGluICsxLjXCsEMu
  • VGhlIFVuaXRlZCBOYXRpb25zIFN1c3RhaW5hYmxlIERldmVsb3BtZW50IEdvYWxzIChTREdzKSBhcmUgYSBzZXQgb2YgMTcgdGFyZ2V0cyBhZ3JlZWQgYnkgYWxsIFVOIG1lbWJlciBzdGF0ZXMgaW4gMjAxNSB0byBwcm92aWRlIGEgYmx1ZXByaW50IGZvciBnbG9iYWwgZGV2ZWxvcG1lbnQuIE1vcmUgYW5kIG1vcmUgY29tcGFuaWVzIGFuZCBjb3VudHJpZXMgYXJlIHRhaWxvcmluZyBwcm9qZWN0cyBhbmQgc3RyYXRlZ2llcyB0byBzcGVjaWZpY2FsbHkgYWRkcmVzcyBtdWx0aXBsZSBTREdzIGFuZCBhcyBhIHJlc3VsdCwgaXQgaGFzIGJlY29tZSBmYXIgZWFzaWVyIGZvciByZXNwb25zaWJsZSBpbnZlc3RvcnMgdG8gcHV0IHRoZWlyIG1vbmV5IHRvIHdvcmsgd2l0aCBjb25maWRlbmNlLCBhbmQgdG8gbWVhc3VyZSB0aGUgZWZmZWN0IHRoZWlyIGludmVzdG1lbnRzIGhhdmUgaGFkLg==
  • RWNvbm9taWMgR3Jvd3RoIFNob3VsZG7igJl0IEJlIGEgRGVhdGggU2VudGVuY2UgZm9yIEVhcnRoLCBOb2FoIFNtaXRoLCBCbG9vbWJlcmcsIE9jdG9iZXIgMjAxOSA=
  • QnVpbGRpbmcgYmFjayBiZXR0ZXI6IElzIGdyZWVuIGdyb3d0aCB0aGUgYW5zd2VyPyBKYWNrIEJhcnJpZSBhbmQgUGF0cmljayBTY2hyw7ZkZXIsIENoYXRoYW0gSG91c2UsIEp1bmUgMjAyMQ==
  • RGVncm93dGg6IEEgZGFuZ2Vyb3VzIGlkZWEgb3IgdGhlIGFuc3dlciB0byB0aGUgd29ybGTigJlzIGJpZ2dlc3QgY3Jpc2lzPyBDTk4gQnVzaW5lc3MsIDE1IE5vdmVtYmVyIDIwMjI=
  • RVJDIFN5bmVyZ3kgR3JhbnRzIDIwMjIgLSBwcm9qZWN0IGhpZ2hsaWdodHMsIEV1cm9wZWFuIFJlc2VhcmNoIENvdW5jaWwsIDI1IE9jdG9iZXIgMjAyMg==
  • VGhlIGVjb25vbWljIGFuZCBmaW5hbmNpYWwgZGltZW5zaW9ucyBvZiBkZWdyb3d0aCwgRGFtaXIgVG9raWMsIEVTQyBSZW5uZXMgSW50ZXJuYXRpb25hbCBTY2hvb2wgb2YgQnVzaW5lc3MsIE9jdG9iZXIgMjAxMg==
  • QWdyb3d0aCDigJMgc2hvdWxkIHdlIGJldHRlciBiZSBhZ25vc3RpYyBhYm91dCBncm93dGg/IERlZ3Jvd3RoLmluZm8sIE1hcmNoIDIwMTcg
  • V2hhdCBpcyB0aGUgJ0JleW9uZCBHRFAnIGluaXRpYXRpdmU/IEV1cm9wZWFuIENvbW1pc3Npb24sIHJldHJpZXZlZCBKYW51YXJ5IDIwMjM=

Related Articles

可持續投資

投資者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定息投資組合之原因及方式

  • by Bruno Bamberger, Liudmila Strakodonskaya
  • 17 四月 2023 (5 分鐘閱讀)
可持續投資

為何投資生物多樣性不僅在於發現問題,更意味著尋找解決方案

  • by Tom Atkinson, Ashley Keet
  • 17 四月 2023 (5 分鐘閱讀)
可持續投資

改變自然成本曲線:投資者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色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