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社會

社會投資將成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動力的四大原因

  • 27 十月 2022 (5 分鐘閱讀)

  • 氣候變化、政治分歧加劇和貧富差距,讓ESG內的「社會」因素日漸受重視。
  • 政府、企業、消費者和投資者正在採取行動,改善社會不平等。
  • 透過「社會影響力」投資策略,許多問題和主題陸續獲得解決 ── 包括教育、房屋和基建、醫療護理和金融服務。

在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投資方面,「E」向來最受關注,尤其近年大眾日益留意緊急氣候情況。

然而,「社會」因素正吸引更多目光,並帶來機會。氣候變化、政治分歧日益加劇和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推動了全球轉型,令社會問題得到更多關注。人類發展迅速,但社會不平等正在增加,經濟、企業,以至投資組合受到的潛在影響也在加劇。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追蹤預期壽命、教育和人均收入等因素,結果發現過去兩年,10個國家中有9個出現衰退。1

報告指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為疫情、烏克蘭危機和氣候變化,而現時隨著全球通脹失控,不平等差距正進一步擴大。

聯合國表示:「這些事件加劇世界各地的生活成本危機,反映出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和生活不穩。」2 我們認為這種困難的環境,可為投資者帶來重大風險,但成功地應付問題或可帶來機會。

社會因素抬頭

根據國際樂施會的數據,經濟不平等已削減全球99%人口的收入,迫使超過1.6億人陷入貧困。3 因此,政府、公司、消費者和投資團體紛紛採取行動,希望改善社會不平等實在不足為奇。

政府採取的措施包括增加醫療開支及加強對工人的支援 ─ 另一方面,公司改善員工福利,並推出更靈活的工作政策。消費者日益關注消費品牌及其社會信譽,這與他們可能考慮品牌的碳足跡如出一轍。

我們看到最頂尖公司以社會影響為目標推出的新產品大增,且出現社會債券,為各類社會項目提供融資途徑。更多投資者希望了解其資金怎樣應用於正面社會成果,並希望投資及參與有助推動人類進步的公司。我們認為「社會」投資的根本就是解決問題;解決未達到的需求,而處理方式或可為負責任投資者帶來回報。

我們將在下文研究可通過社會影響投資策略解決的四個重要主題 ─ 教育、房屋和基建、醫療護理和金融服務。需求可以由數個因素驅動,如新興市場中產階層崛起,而科技普及化使過去服務不足的人口能夠獲得資源。

教育

教育能改善生計,甚至提高預期壽命。此外,在國家層面上,教育有助社會穩定,並刺激長期經濟增長。然而,大約5,700萬小學適齡兒童仍然失學,而60%的兒童和青少年甚至未能達到最基本的閱讀和數學能力。4

根據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指,為實現2030年普及中學教育的目標,中低收入國家需要把每年開支由1,490億美元(2012年),提高至2030年的3,400億美元,即佔其國內生產總值6.3%。5 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用於教育的開支達4.7萬億美元,但低收入國家只佔0.5%,65%用於高收入國家,但實際上兩者的學齡兒童數目接近。6

 

教育面對雙重挑戰:首先是以公平持續的方式擴大教育機會,使所有人不分老少參與其中;其後是發展優質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認為新參與者正在湧現,尤其是在教育科技領域,它們為學生提供更有效和個人化的低成本學習解決方案。

一些企業正嘗試在此主題發展。網上學生支援平台Chegg旨在提供相宜的服務,其用戶數目為530萬;另一個例子是IDP Education ─ 公司已在5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協助新興市場學生學習英語,再轉往世界各地大學。7  8

房屋和基建

為所有人提供優質房屋和基建仍然是重大挑戰。目前,地球上有一半人口(約35億人)生活在城市,預期到了2030年,數字將達到50億人,到了2070年,預期更會有70%人口居住在城市。9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淡水供應、污水、生活環境和公共健康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約有8.28億人生活在貧民窟,大部分位於東亞和東南亞。10

據估計顯示,全球每年基建投資的總需求約為3.9萬億美元。11

我們相信最大的挑戰與機遇位於新興市場 ─ 亞洲開發銀行估計,如區內要保持經濟增長、消除貧困及成功應付氣候變化,在2030年前,亞洲每年需要投資約1.7萬億美元於基建。12

重點是在2022年,G7國家承諾集資6,000億美元,為中低收入國家的基建融資。13 全球基建和投資夥伴將在五年內動用公共和私人資金,希望解決氣候變化、改善全球健康、建設數碼基建和推動平等。但基建和房屋問題不只限於發展中市場。一套流動住宅的價格約為美國人年收入中位數的兩倍,而一套傳統住宅的價格約為7倍。14

大量公司已在經濟型房屋領域營運和發展,例如美國集團Sun Communities,旨在為南部和中西部地區提供優質、廉價房屋,德國公司TAG Immobilien亦主力低租金市場。

醫療護理

健康的人口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疫情清晰反映了如我們不為所有人提供優質醫療護理和疾病預防服務,我們的健康和未來經濟繁榮便會遭受風險。根據經合組織的資料,預計到了2030年,發達國家公共衛生開支佔GDP的比例將達到近9%,2060年將升至14%。15

考慮到全球人口老化,世界各國政府和民眾的首要考慮之一是改善優質醫療服務可及性並限制其社會成本,也就不足為奇了。

幸好,我們認為已有許多公司正在為地球的醫療護理挑戰,提供不斷發展的解決方案。例如,生物科技公司Regeneron為嚴重疾病(如可導致失明的退化眼疾及傳染病和其他罕見疾病)的病人創造和開發藥物。

此外,全球生命科學和消費者護理公司Croda已在39個國家開展業務,為醫療護理行業提供特殊化學品和藥物輸送系統等重要解決方案。16

此外,近數十年來,科技進步使我們能夠構想出更可及、更有效及最重要的 ─ 更個人化的醫學。

這種環境有助推動遙距醫療 ─ 即以電子方式分配和管理健康服務和資訊。我們相信,虛擬服務有助紓緩超出負荷的醫療系統,通過減少獲得醫療服務的障礙,將可降低醫療成本及加強預防醫學。據麥健時稱,目前遙距醫療的使用量為疫情前的38倍。17

金融和數碼包容性

數碼鴻溝仍然是重要障礙。2022年聯合國一份報告發現,「超連接」和「數碼貧困」之間的「連接峽谷」正不斷擴大 ─ 全球超過三分之一人口仍然沒有網絡。 18

無法使用互聯網會對教育、尋找工作、醫療護理、創業等產生嚴重影響,亦會阻礙經濟增長,加深社會和全球不平等。

聯合國的2022年全球連接能力報告發現,仍有29億人口無法使用互聯網,還有數億人口只能使用昂貴、差劣的互聯網服務。

此外,約17億成年人仍沒有銀行賬戶,意味著他們獲得安全儲蓄或緊急信貸的可能性不大。19

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指個人和企業能夠以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方式,獲得能達到其需求(包括交易、支付、儲蓄、信貸和保險),可用且價格合理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如要確保未來五年內大多數人口可以使用互聯網,便需要投資2.1萬億美元。20

問題的核心是獲得科技和建立連接所需的基建。雖然智能手機和數碼設備的實際成本正在降低,但在一些發展中經濟體,上網仍然極為昂貴。總部位於英國的電訊公司Helios Towers正嘗試在非洲國家建造和營運訊號塔,藉此解決問題,為缺乏或沒有固網基建地區的人口和企業,提供所需的語音和數據服務。

社會可持續性

我們認為,投資於解決服務不足群體需求的公司最為重要;我們將積極的社會影響,視為可產生卓越長遠財務回報的公司的篩選器。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投資於我們認為具高增長潛力的公司,因這類公司可解決教育、房屋和基建、醫療護理和金融服務等尚未獲達到的龐大社會需求。

我們相信,社會影響投資不單是實現可持續和盈利增長的投資機會,也是投資我們的社會和後代的真正機會。

 

  • U291cmNlOiBIdW1hbiBEZXZlbG9wbWVudCBSZXBvcnQgMjAyMS0yMiB8IEh1bWFuIERldmVsb3BtZW50IFJlcG9ydHMgKHVuZHAub3JnKQ==
  • U291cmNlOiBIdW1hbiBEZXZlbG9wbWVudCBSZXBvcnQgMjAyMS0yMiB8IEh1bWFuIERldmVsb3BtZW50IFJlcG9ydHMgKHVuZHAub3JnKQ==
  • U291cmNlOiBUaGlzIGlzIHRoZSBzdGF0ZSBvZiBpbmVxdWFsaXR5IGluIDIwMjIsIGFjY29yZGluZyB0byBPeGZhbSB8IFdvcmxkIEVjb25vbWljIEZvcnVtICh3ZWZvcnVtLm9yZyk=
  • U291cmNlOiBTdXN0YWluYWJsZSBEZXZlbG9wbWVudCBHb2FscyB8IFVuaXRlZCBOYXRpb25zIERldmVsb3BtZW50IFByb2dyYW1tZSAodW5kcC5vcmcp
  • U291cmNlOyBGaW5hbmNlIHwgR0VNIFJlcG9ydCBTQ09QRSAoZWR1Y2F0aW9uLXByb2dyZXNzLm9yZyk=
  • U291cmNlOiBGaW5hbmNlIHwgR0VNIFJlcG9ydCBTQ09QRSAoZWR1Y2F0aW9uLXByb2dyZXNzLm9yZyk=
  • U291cmNlczogQ2hlZ2csIEluYy4gLSBDaGVnZyBSZXBvcnRzIFNlY29uZCBRdWFydGVyIDIwMjIgRmluYW5jaWFsIFJlc3VsdHM=
  • U291cmNlOiBTdHVkZW50IE1hcmtldGluZyBhbmQgUmVjcnVpdG1lbnQgfCBJRFAgQ29ubmVjdCAoaWRwLWNvbm5lY3QuY29tKQ==
  • U291cmNlOiBDaXRpZXMgLSBVbml0ZWQgTmF0aW9ucyBTdXN0YWluYWJsZSBEZXZlbG9wbWVudCBBY3Rpb24gMjAxNQ==
  • U291cmNlOiBDaXRpZXMgLSBVbml0ZWQgTmF0aW9ucyBTdXN0YWluYWJsZSBEZXZlbG9wbWVudCBBY3Rpb24gMjAxNQ==
  • U291cmNlOiBQd0MgLyBHbG9iYWwgSW5mcmFzdHJ1Y3R1cmUgT3V0bG9vayB0byAyMDQwIHwgRUlDIEZlZGVyYXRpb24gKGVpYy1mZWRlcmF0aW9uLmV1KQ==
  • U291cmNlOiBQd0MvIEFzaWFuIGRldmVsb3BtZW50IEJhbmsgd3d3LmFkYi5vcmcvc2l0ZXMvZGVmYXVsdC9maWxlcy9wdWJsaWNhdGlvbi8yMjc0OTYvc3BlY2lhbC1yZXBvcnQtaW5mcmFzdHJ1Y3R1cmUucGRmLg==
  • U291cmNlOiBodHRwczovL3d3dy53aGl0ZWhvdXNlLmdvdi9icmllZmluZy1yb29tL3N0YXRlbWVudHMtcmVsZWFzZXMvMjAyMi8wNi8yNi9mYWN0LXNoZWV0LXByZXNpZGVudC1iaWRlbi1hbmQtZzctbGVhZGVycy1mb3JtYWxseS1sYXVuY2gtdGhlLXBhcnRuZXJzaGlwLWZvci1nbG9iYWwtaW5mcmFzdHJ1Y3R1cmUtYW5kLWludmVzdG1lbnQv
  • U291cmNlOiBTdW4gQ29tbXVuaXRpZXMsIEludmVzdG9yIFByZXNlbnRhdGlvbiwgSnVuZSAyMDIx
  • U291cmNlOiBIZWFsdGhjYXJlIGNvc3RzIHVuc3VzdGFpbmFibGUgaW4gYWR2YW5jZWQgZWNvbm9taWVzIHdpdGhvdXQgcmVmb3JtIC0gT0VDRCA=
  • U291cmNlOiBDcm9kYSBhdCBhIGdsYW5jZSB8IENyb2Rh
  • U291cmNlOiBUZWxlaGVhbHRoOiBBIHBvc3QtQ09WSUQtMTkgcmVhbGl0eT8gfCBNY0tpbnNleQ==
  • U291cmNlOiBHbG9iYWwgQ29ubmVjdGl2aXR5IFJlcG9ydCAyMDIyIChpdHUuaW50KQ==
  • U291cmNlOiBQcmluY2lwbGVzIGZvciBSZXNwb25zaWJsZSBCYW5raW5nIGJ1aWxkIG5ldyBwYXRod2F5IGZvciBiYW5rcyB0byBjb2xsZWN0aXZlbHkgYWNjZWxlcmF0ZSBhY3Rpb24gb24gdW5pdmVyc2FsIGZpbmFuY2lhbCBpbmNsdXNpb24gYW5kIGhlYWx0aCAodW5lcC5vcmcp
  • U291cmNlOiBUaGlzIGlzIGhvdyB0byBmaW5hbmNlIGRpZ2l0YWwgaW5jbHVzaW9uIHwgV29ybGQgRWNvbm9taWMgRm9ydW0gKHdlZm9ydW0ub3JnKQ==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